日昨文化部舉辦文化國是論壇,龍應台部長提到,獨立書店或街角的小書店,是呈現城市文化的指標。文化部立意良善,但書局關店的比開幕的多,在此不得不說,現實環境勝過理想抱負,經濟因素大於文化築夢。
筆者曾經營書局五年,當初懷抱「鄉村飄書香」的想法,在窮鄉僻壤毅然開設村落第一家有暢銷書的書局,希望帶動讀書風氣。
夢想抵擋不過現實,乏人看報的村落,小孩子流連網咖玩電動,大人賭徒忌諱「書」等於「輸」,也不會光顧。算明牌的村民遠勝過閱讀的人口,文學作品和暢銷排行榜束諸高閣,只能擺在書架上當裝飾品。
為了平衡開銷,必須靠其他收入支撐,除了文具用品與影印,加入時下最夯的遊戲王卡及戰鬥陀螺等,原本不屬於書局的擺設,逐漸地占據了店面,書香頓時黯然失色,彷彿鄉下的「甘仔店」。
書不好賣有許多原因,售價不統一是最大因素,非僅靠政府補助能解決。應依照書本定價販賣,才能養活獨立書店,問題是做得到嗎?
書的進價依流行性而定,最新的暢銷書搶攻時效,約七到七五折;工具書等參考用書,屬於長銷型,可打到五、六折,甚至更低。重點就在暢銷書。
小書局購買的人少,囤積資本難回收,暢銷書照定價打八五折或九折,扣除房租、稅金、水電和人事費用,利潤相當微薄。
大賣場或連鎖書局以量制價,大批進貨降低成本,採薄利多銷方式,開長期支票或以「寄賣」的模式結算,無須動用短期資金,售價幾乎都從八折起跳,鄉下小書局如何與之競爭?哎!鄉下開書局確實是奢求啊!
無明(嘉義縣/自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