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台灣安寧緩和醫學會與台灣安寧照顧協會昨天舉辦研討會,二會理事長對安寧緩和療護健保IC卡每年註記量增加表示,民眾觀念正在轉變,愈來愈多健康人思考「自然死」,希望那一天到的時候,能安詳離去,但經費、實際執行仍有困難。
台灣安寧照顧協會理事長、馬偕醫院安寧病房主任陳虹汶表示,自民國九十五年開始,民眾可預立選擇安寧緩和,並將意願註記在健保卡上,去年有很大突破,達到五萬筆,其中以五十到六十歲民眾最多。但她感慨地說,「量多了,健保經費卻萎縮。」
台灣安寧緩和醫學會理事長邱泰源表示,長期以來經過大家努力,台灣安寧照護品質排名全世界第十四名,居亞洲之冠。癌末病人安寧療護有經費申請來源,非癌症者安寧照護的健保給付仍需解決。
台灣安寧緩和護理學會榮譽理事長趙可式表示,今年將與衛生署合作設立「不予及撤除或終止維生醫療指引」並研擬「安寧緩和醫療條例施行細則」。
衛生署副署長林奏延表示,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經三次修法,九十八年健保對住院及居家安寧分別給付五十一家、六十九家,至今共一萬七千人受惠,不過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未來也將會再研究與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