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家住嘉義朴子的侯朝祥肢體殘疾,妻子是越南籍配偶,靠著殘障津貼、家庭手工及媽媽擺檳榔攤維生。為找到合適骨髓配對救罕病長女,連生兩子,一個月前侯小妹接受第二個弟弟的骨髓移植成功,擺脫終身輸血的命運。
五年前侯小妹高燒不退、咳嗽都好不了,轉診六家醫院才確診患重度海洋性貧血,每月得到台大醫院斗六分院兩趟,一次檢查一次輸血,如果不移植臍帶血或骨髓幹細胞治療,將要終身輸血,每天打針注射排鐵劑,平均壽命只有十二歲。
「既然生了她,就要養她,說什麼都希望孩子活下去。」坐著輪椅的侯爸爸,用顫抖語氣堅定得地說。因不忍女兒打針輸血,家中經濟又拮据,希望太太生弟妹來救姊姊,但第二胎寶寶的臍帶血沒配對成功,侯家夫婦咬牙再生第三胎。
侯小弟先捐出臍帶血造血幹細胞,暫存臍帶血銀行,四個月大時確認配對成功,全家有如中樂透頭獎般喜悅,把侯小弟養到一歲六個月約十公斤重時,在今年六月為姊姊移植臍帶血和骨髓成功,一個月後出院,術後定期回診至少觀察二年。
台大醫院醫師盧孟佑說,侯家夫婦都是隱性帶因者,由於東南亞居民的基因型,國內的檢驗技術仍不易驗出發現,再加上有些家庭未落實產前檢查,易生出海洋性貧血下一代。
重度海洋性貧血症是健保重大傷病,已列入衛生署公費孕婦產檢項目內,每年病例不到五個,偶爾掛零,病人如果不終身輸血治療,就需要移植骨髓或臍帶血中的幹細胞,侯姓夫妻的女兒日前即在台大醫院接受幹細胞移植治療。
盧孟佑表示,國民健康局正與多家醫院合作,討論解決方案,將研議一套適合新移民媽媽的產檢篩檢標準,可望降低生出海洋性貧血寶寶的機會。
國健局則提醒,東南亞外籍配偶產檢,丈夫要一起受檢,防堵海洋貧血症的篩檢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