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文學藝術才俊王維,不僅詩畫冠絕一時,音樂造詣也十分了得。
王維出身於極有文化教養但又不保守拘謹的士族家庭。其祖父王冑曾在太常寺下職司協律郎,負責樂律校正。其父王處廉,官至汾州司馬。其母博陵崔氏是位知識女性,樂與山林為鄰,一生好佛不輟。這樣的家學淵源,對王維後來的藝術成就影響殊深,十幾歲時就是有名的詩人了。
開元九年,二十一歲的王維到長安應試。在一次宮廷宴會上,經好友引薦,他彈奏了自己創作的琵琶新曲〈郁輪袍〉。優美的曲調,傳神的技藝,滿座賓客無不為之動容,並受到了公主的讚賞。當公主得知他是來京趕考的舉子,且「非止音律,詞學亦無出其右」時,遂向主考官推薦,王維也因此得中榜首。
進士及第後,王維領授的第一個頭銜叫太樂丞,相當於大唐皇家樂團的總管,負責為皇室宴樂培養和管理樂隊,參與宮廷各種音樂活動。
詩歌與音樂是相通的藝術樣式,唐代的詩歌與音樂更是密不可分。蘇軾稱讚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其實,還應再加上一句「詩中有樂、樂中有詩。」明人胡震亨《唐音揆簽》中說,將詩譜入樂者,王維為多。
王維的詩歌不僅有「繪色」之功,而且還有「繪聲」之能。除了在韻律與聲調等方面具有音樂美之外,他還創造了許多優美的音樂形象和意境。
在詩歌中,他擅長把動與靜、聲與色巧妙地融和起來,甚至有意識地捕捉自然音響融入其中,合奏出一曲曲空靈秀美的田園交響詩。
極品古曲《陽關三疊》,就是在王維七絕〈送元二使安西〉的基礎上譜寫而成。「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一感人至深的千古絕唱,真正是「一曲吟到斷腸時」。
尤為「雷人」的是,王維還能鑑畫知音。他的朋友得到一幅無題畫卷,畫中有眾多樂師在奏樂,但不知畫中演奏的是什麼曲子。王維仔細端詳了一番,便對朋友說,樂師們演奏的是〈霓裳〉第三疊第一拍。
友人既驚且疑,立馬招來一班樂工演奏此曲。當演奏到三疊一拍時,樂師們手腕指尖起落的姿態,果然與畫卷描摹的形象不差分毫。從技術層面說,這比鍾子期感知俞伯牙琴調中透逸出來的情懷,還要高出一籌。
但凡藝術才華,無靈性則無以抵達巔峰境界。這靈性的誘發和觸著,既要稟賦天性高潔的藝術根基,更要靠超拔世俗的悟性。莊子說,俗念深重的人,其天機自然愚鈍。
王維在邀請好友裴迪遊賞輞川景色的書信中說,若非像您一樣天機清妙的人,是不可能領略到其中深趣的。這一評價,未嘗不是王維對藝術靈感的自覺開悟。
所謂參於造化,聰耳淨目,收視反聽,心靈細膩而自由,自能智照深遠,妙悟藝境與人生。劉勰在《文心雕龍‧知音》中說:「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這也正是王維能從畫作中辨識出曲目樂章的功力所在。倘於音律之學不是浸淫已久、察悟入微、爛熟於心,絕不可能研判得如此精到。
雖然《夢溪筆談》對《國史補》中這段「鑑畫知音」的軼事持有異議,但王維的音樂才華是毋庸置疑的。自古而今,像王維這樣具有深厚文學修養、高超藝術眼力和專精音樂水準的人,恐怕極為罕見,真可謂法眼獨具、神乎其技,令人嘆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