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時,大一教我們哲學概論的老師,是留德的學者,單身,很瀟灑的一個男士。
愛笑愛鬧的我們,起鬨著說,要為老師介紹女朋友,還問老師有什麼條件儘管說出來,老師笑稱沒有條件。班上有個女生立刻接口說:「老師,至少有兩個條件:第一必須是女人,第二必須是活的。」大家哄堂大笑。我們大四時,聽說美術系的漂亮寶貝是老師的女朋友,那還是我讀女中時的學妹呢。
我們已經開始工作了,日子過得緊湊而忙碌。聽說老師結婚了,果真娶了那個學美術的女孩,後來,又聽說,他們有了一個可愛的女兒……
許多年過去了,我在報上讀到一篇專訪,受訪者是仍然年輕的師母。那時候,她在繪畫班教課,老師則在一次大陸旅遊時,因突發的意外而過世。女兒年幼,師母走不開,老師的後事全由朋友們打理。師母說,「也因為不曾親臨處理,感覺丈夫好像仍在旅遊之中,只是還沒有回來……」如果傷痛可以因此減輕,也算是一種幸運。
距離老師的辭世,又過了好幾年後,年輕的師母有了第二段姻緣,嫁的是當年大學的同班男生,那男生心儀她已久,只是不曾表白,知道她遭逢巨變,何況兩個人都單身,生活的歷練早非當年吳下阿蒙,終究共結連理。
隨著歲月的流逝,人世的滄桑讓人不忍,可也因為活得久,讓我們看到了故事更多的發展。離合悲歡,也是一種豐盈吧。
沒有誰能夠逃躲紅塵試煉,然而,只要能夠平安走過,就是福。
唐‧王維《輞川集》中,有一首〈柳浪〉,是這麼寫的:
分行接綺樹,
倒影入清漪。
不學御溝上,
春風傷別離。
茂美的柳樹啊,一行行一棵棵的相接,它們美麗的倒影映入了清波。可千萬不要學長安御溝上的柳樹,老是在春風中因別離而傷情。
人如果能反璞歸真,重新回歸天然的本性,也許,屬於我們人生冊頁上的書寫,也會有所不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