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異國,可是我必備一種富有大馬特色的日曆,它印上了大馬全部的公共假期以及各種族的節日,也包括了巫、印、中日曆。這個華人陰曆很重要唷,有了它,我才能記得我們華人的節日。
一個濃厚家鄉味的日曆被掛在飯廳,那是唯一離家最近而且可觸摸得到的感覺。平日鄉愁不知為何物,因為吾心安處正是我家。可是呀,牆上的日曆隨著某些日子的到來,愈散發家鄉味,也勾起我過節的回憶。
新春佳節不用說,四月清明,五月端午,七月七夕,七月十五盂蘭,八月中秋,九月初九重陽,十一月冬至。所有的節日都有故事可說,孩子聽得津津有味,而我時常墮入童年的回憶。
我如此渴望能牽著孩子的小手,在佳節氣氛濃郁下過節,告訴她我是如此長大的,也佐證:世界雖變了樣,思維方式亦轉變,但根性沒有斷。
有一年端午,我們在家包粽子,隨後我歡喜的把成績電郵朋友。一個大馬朋友回函說:「我們在這兒什麼都不做,妳在那麼遙遠的西方國家,竟然大費周章!」
是的,我是特意堅守身為園丁的責任,也很用心的把華人的文化思想與價值觀,灌輸在女兒小小心靈的。
在旅居西方國家十餘載後,我與生俱有的民族根性變得更強烈。在寄人籬下及生活在他國的文化時,我找到了原來的自己,理解與接受我從出生就注定的膚色與所屬族群。無論外語是否已取代了母語,思想多洋化,這都永遠無法改變我生來是黑眼睛、黑頭髮與黃皮膚的事實。
可是我的孩子,並非在一個中華文化濃郁的環境下成長,她失根的可能性只在旦夕間。所以我堅守園丁的職務,辛勤灌溉,盼根會扎緊。
又是一個花好月圓之日,中秋的故事要一說再說,月餅與燈籠在哪兒?但圓月高掛,誦一誦,歌呀歌,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