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童年那首歌》是根據巴西目前當紅二重唱、拉丁葛萊美獎得主傑傑狄卡馬哥和路西安諾兄弟的真實故事改編。本片在二○○六年代表巴西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打破巴西影史票房紀錄,觀影人次超過五百萬人!我們以這部佳片,祝天下所有教師們「教師節快樂」!
樸實的佃農法蘭西斯,因破舊的收音機傳來輕快的鄉村歌曲,而迷上音樂;莊稼收成散盡,換得一把吉他、一台手風琴,讓兒子們體驗音樂的美好,全鎮的人都認為他瘋了,包括地主││他的岳父,但他仍堅持織夢、築夢、圓夢。
看見公雞晨起啼鳴,就讓兒子們生吞雞蛋學公雞唱歌;對樂器一竅不通、也能在把玩中漸漸摸出訣竅,無論是簡易的口琴還是吉他、手風琴,都有父親殷切的期望、熱情,和孩子們自我摸索的學習歷程。
從鄉村遷徙到城市更破陋的房子,只因這樣離夢想更近一些。兒子們開始以音樂掙錢,完全是因環境所逼:媽媽原以為爸爸一心想組家庭二重唱,結果孩子一個接著一個生,都可組個合唱團了。爸爸一份水泥工微薄的工資,餵不飽一家九口人的肚子,長子、次子只好到車站人多的地方彈彈唱唱,讓過路的人在地上的盒子裡投錢。
他們第一首成名曲,就是感人的巴西鄉村民謠〈離家那一天〉。隨著年齡成長,孩子們從彈唱他人作品,到彈唱自己的創作,到後來別人唱紅了自己的作品,成為一種深刻的體驗歷程。
最後迸發〈就是愛〉的佳作,爸爸再一次傾注全部薪水,瘋狂在電台點播的打歌手段;從唱片公司不願發片到兩千萬張的銷售量,證明「瘋子到老都是瘋子」,若沒有他,真的沒有今天這一對成功的二重唱兄弟。
隨著孩子們不同的賣唱經歷,動聽的巴西鄉村歌曲,和沿途溫暖的風土民情,明亮了這部葡萄牙語發音的巴西電影,那麼窮困的物質生活,就因為家中充滿音樂,他們一家過得豐富精采富足!
電影最後出現的特寫,竟是真正的主人翁們,和他們真實的演唱會,看見爸爸法蘭西斯、媽媽海倫和這兩個二重唱的兒子唱著成名曲,獻給意外早逝的兄弟伊莫瓦,那份「遍插茱萸少一人」中外皆然的共鳴,令戲院的觀眾和劇中成千上萬的粉絲,齊聲鼓掌叫好!
官方網站http://www.j-ent.com.tw/twos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