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瑞士洛桑管理學院公布的二○○六年國際競爭力排名,台灣滑落至第十八名後,國際知名的世界經濟論壇也公布最新的「全球競爭力報告」,台灣的排名從第八名掉到第十三名,看來台灣的國際競爭力不斷退步,已是不爭的事實。
在九大項的評比項目中,台灣在「制度」一項表現最差,而包括政府債務與財務赤字、司法獨立,和金融健全度方面,分數也相當低。無論是洛桑管理學院或世界經濟論壇的報告,我國在今年及明年的展望,都呈現競爭力下滑的趨勢,可是每次國際知名機構公布競爭力評比,政府的反應一定是「隱惡揚善」,對排名佳的部分沾沾自喜,對名次嚴重落後的項目,則是一副不相信和不服氣的模樣,再不然就是把所有責任推給在野黨。
筆者擔心政府如此做,恐會使國人和官員對這種趨勢,逐漸失去知覺,甚至漠視,使台灣的活力消失。
一般認為,台灣的國際競爭力衰退,是政黨惡鬥的必然結果,筆者對此有不同看法。縱觀民進黨執政六年多以來,不論兩岸通商、金融改革、公共建設,甚至油電價格等重大政策,都是搖擺不定,處處可見人為斧鑿痕跡,這是執政黨能力不足和人才欠缺的問題,不應該凡事都推到政黨惡鬥上。
其次,執政者不僅自我設限於「國家安全」和「統獨意識」的死結上,政府其他各種干預經濟發展的作法,更是令人百思不解。兩岸政策趨向鎖國、金融改革變成圖利財團托辣斯、公共建設人謀不臧、貪瀆索賄弊案頻傳,油電價格更是深受政治力干預,嚴重違反市場自由機制。簡單一句話,整個執政團隊換將頻仍,政策的一貫性受到極大影響,這對國家發展具有相當大的殺傷力。
此外,世界經濟論壇把台灣的政府債務與財務赤字、司法獨立和金融健全度,評比為表現不佳的項目,讓筆者覺得,外國人反而比我們政府官員還更能看出台灣的問題癥結所在。台灣的政府赤字已經破兆,司法更是淪為服務執政者的機器,金融監理政策保守,往往以一紙行政命令就限制金融業的發展,過度的干預正是邁向國際化的阻礙。
希望執政黨能夠認真省思,為什麼國際機構紛紛調降台灣的國際競爭力排名?執政黨握有公權力,卻把力氣花在與在野黨對抗,及不必要的正名制憲等議題上,難怪台灣在「制度」一項最差,幾乎都是以「人治」掛帥,實在令人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