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持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六念法,可得涅槃解脫之樂。
人生存在世間,多少為了某種信念而肯定自己存在的意義,比如戰士以為國犧牲為忠誠,母親以哺育孩子為成就,仁者以利益大眾為己心等,吾人內心堅持的信念,會累積成善或惡的信仰,因此正信佛教徒要以六念法為基礎,才能成就正確的佛教信仰。
二千五百年前的印度,悉達多太子六年苦行後,拋棄外道邪見的修行,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徹悟世間流轉法則無一不是「緣起而性空」,眾生皆因迷妄執著不能證得圓滿佛性。此刻起,黑暗世間剎時光明,佛並說:我出世或不出世,此緣起法就在,只是沒有人發現。佛陀要人們不以偶像崇拜似的一昧盲信,而要親身體證他所說的「法」。
外在的山河大地會成住壞空,春夏秋冬有花開花謝,人為生老病死苦束縛而流轉,現象界無一不是生滅、無常、流轉的因果法則,時時處處都在說法,而人們因迷於眼、耳、鼻、舌、身根為我,而追逐色、聲、香、味、觸的欲望之境,不了解一切根、境都是具足各種條件才成立,實無主宰性,眼睛看到色境合意則歡喜,不合己意則瞋恚,受著自己內在心識喜惡所控制,不明外在條件一旦毀壞(無自性),這個身體也就崩解(故空),哪來的喜惡?
四十九年說法度眾,佛陀卻說「未曾說一法,未曾度一眾生」,並說「見法者即見佛」,話語中體現佛法因緣所生法,無其主宰的自體性,唯有現象界流轉生滅之無常、無我的深義。佛陀住世時,成就了佛、法、僧正法時期,再加上「戒」,成就了「四不壞信」堅固信仰。
世尊在菩提樹下成正覺,首度憍陳如五比丘,慢慢形成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等四眾清淨僧團,弘法足跡遍及全印度,甚至日後擴及全世界,若無賢聖僧的證量、弘法,必無今日的佛法盛況。當時人眾多,事務雜沓糾紛,基於因緣法,佛不預立戒律,而以當時發生事件制定相關法規。「戒」為浮囊,能度生死苦海,戒的最高原則即是不傷害一切有情眾生,甚至是愛護環境、保護動物等積極觀念。
個人修行完成,自度也要能度他。以修習布施波羅蜜發揮菩薩道的精神,財施、法施、無畏施當中,以法布施為最,行布施能破「慳吝」的惡法,甚至能達到無我、無人、無施物相的智慧清淨行。釋迦佛因地以王子身割肉餵親,以童子捨身為後世留下正法,以太子之富施盡財物廣結善緣,不論是盡孝、為佛法為眾生,都以行布施為後世留下修行軌則。
佛教的時間空間觀以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諸天為範圍。升(善三道)沉(惡三道)皆以人道為轉捩點,天人往昔因如理思惟正法念佛、法、僧,次第修行相應功德而得以升天;而佛教徒若發願求生佛國淨土,則應廣集恩田、福田、敬田,懇切修念信、願、行等往生淨土各種功德。
依佛教觀點,世間一切萬物皆無有自體主宰性,暫有的和合身體假名為「我」,在老病苦的破壞中,必有敗壞離去時,現在借用此身、口、意修解脫善法,晝夜六時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正念相續不斷;或每天專注一個念為作意所緣境,如「念佛」即分分秒秒念佛的各種慈悲、智慧、法身之德,不再認世俗虛妄、惡念、煩惱法為我;「念法」則念念以體證諸法無我,唯生滅無常的法性而已。
超越世間的善惡假相,看穿內在起伏的貪愛、瞋恚,依此六念法的正念修持,必得定慧圓滿、現世解脫,此正是信仰的永恆生命,不壞不滅。
自燈明、法燈明,唯有正見信仰的佛教徒,切念精進修行得法益處,才是世間上最極富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