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百態.談賢態】竭其力以事父母

吳東權 |2012.06.18
1614觀看次
字級

賢,是指有才、有德、有能力、有愛心的人。常人喜歡用此字譽人,如賢弟、賢吏、賢君、賢婦、賢友、賢伉儷、賢昆仲等等。被稱為「賢」的人,心裡一定很受用,因為「賢」是非常高貴尊崇的榮譽,不是一般人均能做到。

《論語‧學而》:「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這幾句話明白指出有孝、忠、信三項德行的人,就是賢者。見到賢者,要「賢賢易色」,就是必須改變平常不在乎的臉色,要用肅然起敬的神情去尊崇他。

過去《漢典》中根據顏師古註漢書所云「賢賢,尊上賢人;易色,輕略於色,不貴之也。」因而將這句解釋為「本謂對妻子要重品德,不重容貌。後多指尊重賢德的人,不看重女色。」這樣說法未免太牽強,硬把「色」字當女色,為什麼不把它當「臉色」解釋?

大凡有德行的賢者,它和「不肖」、「頑劣」、「奸惡」正好相反。明清之際的大儒張楊園在其《訓子語》中列舉賢與不肖的差別:「賢者必剛直,不肖者必柔佞;賢者必平正,不肖者必偏僻;賢者必虛公,不肖者必私執;賢者必謙恭,不肖者必驕慢;賢者必敬慎,不肖者必姿肆;賢者必禮讓,不肖者必爭;賢者必誠坦,不肖者必險詐;賢者必持重,不肖者必輕率;賢者必樂成,不肖者必喜敗;賢者必韜晦,不肖者必表暴;賢者必寬厚慈良,不肖者必苛刻殘忍;賢者嗜欲必淡,不肖者勢利必熱;賢者持身必嚴,不肖者律人必甚;賢者必從容有常,不肖者必急猝更變;賢者必見其遠大,不肖者必見其近小;賢者必厚其所親,不肖者必薄其所親;賢者必行浮於言,不肖者必言過其實;賢者必後己先人,不肖者必先己後人;賢者必見善如不及、樂道人善,不肖者必妒賢嫉能、好稱人惡。」洋洋灑灑,不厭其細,讓世人認清何謂賢與不肖。

中國自古至今,朝野都很尊重賢者。漢文帝二年曾下詔各級官員:「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者,以匡朕之不逮。」所以自漢唐以下,歷朝取士,均有賢、良、方、正、茂才、異等六科,謂之制舉、大科,通稱賢良。試想,當代如有賢相佐國,賢后輔君,賢吏安民,必然國泰民安,政清治穩矣。《韓非子‧人主》云:「賢能之士進,則私門之請止矣!」這真是一針見血之言。

但是,歷朝雖然均有荐舉賢能的政策,何以仍有許多昏君奸臣,弄權誤國呢?這個原因,要看《孔子家語》載子路請問孔子說:中行氏已經尊賢能而鄙小人了,為什麼還敗亡了呢?

孔子答說:「中行氏尊賢而不能用,賤不肖而不能去,賢者知其不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必己財而仇之,怨仇並存於國,鄰敵構兵於郊,中行氏雖欲無亡,豈可得乎?」可知舉了賢良,如果不能信任重用,那比沒有薦舉還要糟糕。

當年明朝國事蹁躚,嘉靖皇帝焦頭爛額,問黃申道士:「當今天下何以不治?」道士答:「賢未進,不肖未退。」帝問;「不肖是誰?」對曰;「嚴嵩父子。」帝默然。試觀歷朝瓜替,莫不是由於昏君親小人而遠賢者所造成?

明儒高攀龍有幾句名言:「以孝弟為本,以忠義為主,以廉潔為先,以誠實為要」,能做到這四點,賢態畢現,人神共仰矣!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