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女兒考上明星高中,發現除了以考試招收的數理、語文資優班外,另還有一班基測成績較高的資優實驗班;兒子今年考上第二志願的高中,該校也同樣以較高基測成績的學生成立資優班。好友的孩子目前就讀的社區高中,歷年來完全依基測分數階梯式編班,而且筆者聽聞,一般普通高中編班很多是採取上述模式。
政府一再強調基測只是錄取資格、入學門檻而已,為何一進高中基測分數馬上就轉化為「學習能力」與「學業成就」,並成為編班的依據?
現在基測的量尺計分,多錯一、兩題通常非全因實力,可能是運氣或其他因素,但分數可能就落後近十分,甚至更多;而且考上前三志願的學生,實力在伯仲之間,而同所高中的學生基測成績差距通常不大,除非某些社區高中遊說或「利誘」高分的在地學生入學,或考高分的在地學生基於特定因素,選擇進入社區高中,也就是說,經過基測的篩選,招收的同屆學生程度基本上應所差無幾,但為何一入學馬上「分分計較」,貼上標籤?學生不是笨蛋,誰都可以從編班知道自己的「位置」。
不管學校如何宣稱編班排課「一視同仁」,但誰相信呢?更何況,這種編班方式會產生教育學上的「比馬龍效應」,也許高中三年真的就發生拉大成績的效應,這公平嗎?
也許是每次大學學測和指考後,媒體大篇幅報導各校「升學戰果」,對高中辦學形成極大壓力,明星高中本以「升學掛帥」,涉及「面子」,除教育部核准的資優班外,成立校內實驗資優班可添加升學戰力,社區高中更有招生人數不足的壓力,而以階梯式編班衝成績,可是這些編班方式都是畸形現象,造成教育不公平。
教育部三令五申國中小不得能力編班,而學測成績卻被高中當成編班依據,顯然不合理,而且目前沒有法令規範,教育部該管管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