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氏基金會提供
有人說,青春期的孩子就像毛毛蟲變成蝴蝶,需要破繭而出才能完成蛻變,父母想助孩子一臂之力,拉近親子的「心」,就要在生活點滴中從「心」下手。雖人人狀況不同,但用心的態度,子女一定感受得到。
已逝的國際禮儀專家魏書芬,在孩子小的時候常在家辦「親子讀書會」,養成孩子與父母說話的習慣,及父母傾聽孩子表達不成熟意見的耐性。「父母不是完美的,甚至比孩子更沒耐性,所以要有自知之明,隨時提醒自己多傾聽、少評論。」
學會如何「接招」與「不接招」
多年來一直從事青少年親子輔導的黃心怡說,父母常頭痛青春期少年的問題層出不窮,其實更年期媽媽應學會如何「接招」與「不接招」,才能讓雙方平安度過這段關係低潮期。她指出,不論是找到方向一意孤行,或徬徨無措、好玩成性、焦慮成疾的青少年,都是看似長大卻仍未成熟的大孩子。也可以說,此階段孩子的問題,可能源自本性性格,但更多是來自和大人互動後產生的結果。
「和孩子建立親密溫暖的關係,任何難題都有緩解的一天。」一旦青少年釐清人我關係,找到努力方向,破繭而出的成長與改變,速度是十分驚人的。
要對孩子的「好」有信心
親子、兩性專欄作家汪詠黛建議,母親首先要了解自己,注意自己的說話模式,也要了解子女的個性,才能找出適合彼此的相處模式。此外,母親一定要對孩子的「好」有信心,即使怎麼看都不順眼,也要相信孩子本性是善良的,現在所遭遇的一切都只是過程,總有一天會過去,父母要避免在己身壓力過大的情況下,二度傷害自己的小孩。
父母參與青春期子女的成長過程,通常會有三種角色:規範者、支持者、引導者。「規範者」必須謹慎和子女訂定規則,不能讓孩子覺得大人以約定來羞辱孩子;「支持者」則應藉由接納、包容和同理子女,提升青少年的自我價值;「引導者」則可藉由討論和澄清,進入孩子的主觀世界,協助孩子分析其中的利弊得失。
政大教育系教授王鍾和建議,親子協商的基礎,應建立於:一旦孩子能自我規範、負起責任,家長就要適度放鬆約束,表達對孩子的信賴;相對的,如果孩子滿口答應,欠缺執行力,父母就要收回自主權,等孩子覺得可以做到時,親子再重新協商。
「對這階段孩子的父母來說,能否自我控制的最大關係就是看課業成績有無起色,但另一方面,如果孩子能夠自我控制時間、娛樂、休閒的時候,也是很好的指標!」王鍾和說,親子協商或約定,是教導孩子朝向成人的過程,絕不要演變成親子衝突的過程。
王鍾和提醒,父母應互為觀察者(監督者),一旦對孩子規範的一方動氣或無法處理狀況時,另一方就要出言提醒,或扮演溝通橋樑的角色,讓彼此關係有緩衝。
喚起孩子的體貼
陪伴兩個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完成學業、步入社會就業,擔任慈濟功德會懿德媽媽多年的林桂慧,記得有一次,讀大學的兒子暑假才過一、二天就急著走,說要回學校暑修。曾擔任過國中老師及輔導老師的她覺得怪怪的,仍熱心地開車送他回學校,孩子連忙婉拒,她開玩笑說:「反正媽媽沒事,你就給媽媽一點事做嘛!」結果孩子下不了台,只好承認是要趕回學校和女友相聚。
拆穿孩子掩飾的話,林桂慧傷心又生氣,她對孩子說:「我不是氣你要和女友相會,是氣你沒有老實說,所以今天不准出去,你必須為你沒有說實話而承擔後果。」後來聽說兒子在網路上和女朋友吵架,但她覺得:教導孩子,該堅持仍要堅持。
她指出,媽媽應該讓孩子明白,情願知道實情後很生氣,也不希望孩子欺騙她。「某些互動的模式,最好在孩提時代就慢慢建立,到青春期,孩子才會服氣媽媽的某些堅持。」
此外,為母不必太強勢,有點擔心、軟弱、害怕的媽媽,反而能喚起孩子的體貼。她建議媽媽們,可以讓孩子知道,平日媽媽一個人在家,其實也很孤單、害怕,林桂慧說:「讓孩子知道媽媽的寂寞和恐懼,等於間接提醒孩子,應分點時間給媽媽。」
林桂慧曾一心盼望孩子休假時能夠回家,孩子卻總是排滿活動,漸漸的,她轉移自己的生活重心到志願服務上,兒子好幾次找不到媽媽,甚至發現家族的重要活動都未被通知,乾脆請假專程回家看媽媽,告訴她,「日後一我一定會接電話,請媽媽務必要打電話給我。」讓她受寵若驚。
從那之後,兒子常打電話給她,問媽媽好不好?最近家裡發生什麼事?「有時候『放』他一下,讓他覺得跟過去不太一樣。他在家中的地位和所受的待遇,似乎突然間失去,反而會令他緊張,想尋找回來,讓親子互動更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