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從農耕隊到技術團、醫療團,台灣派遺的技術人員在邦交國贏得許多珍貴友誼,不過立委發現,近年來技術團不斷「撤守」,令人不解、質疑。
國合會網站公布的七十九個「技術協助」案,有三十個今年到期。駐外人數,從二○○九年的兩百二十五人逐年遞減,今年只剩一百七十八人。
立委蕭美琴說,我們的技術團與他國政府派的援外人員不一樣,我方願意深入環境惡劣的偏鄉,協助友邦人民豐足他們的糧食、增加收入。
她曾隨前總統陳水扁到布吉納法索出訪,親眼見到別國做不起來的計畫,只有台灣農技團有辦法,「這些外交英雄令人感動,比拿錢給元首、買飛機有意義」。
據了解,部分使館不認同國合會打算關掉存在數十年的技術團,也擔心設備移交後,當地政府不能妥善運用,數千萬國家資產因此閒置。
國合會正推動單一計畫的經理人制,取代原來「包山包海」團長制。結果中美洲某計畫經理人,並非技術團成員轉型,更無相關經驗及學歷。有人質疑,「該經理人連路都不知道怎麼走,要怎麼開計畫、定合約?」
非洲司長徐勉生表示,布吉納法索巴格雷墾區,國合會派人、供肥料,只能提高面積比例很小的田地的產量,他說,「耗費太多成本與時間」。徐勉生說,團長無法顧及全部的專業,至於經理人取代大團,「還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