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祖翔專題報導】在驪歌唱起的畢業季,台灣各大學送走畢業生,也即將納入新血輪,有關教育學習與青年就業的各類會議近期密集舉行。一百學年度全國公私立大學校院教務主管會議上周剛落幕,主管機關與學校雙方探討各層面問題外,也提供改革對策,例如縮短課程時間、加強繁星計畫、為在地就學而規畫學校均優質化等。此外,青輔會也推出「青年就業接軌方案」,結合八個部會,四十六項措施。
事實上,這樣的「補救」僅由學校、制度出發,極少整合學生、教師、雇主三方面的意見。究竟在學生或優良教師的眼中,怎麼樣的學習環境才是他們想要的?怎麼樣的方案才足以畢業和就業接軌,提高踏入社會的競爭力?
國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應用日語系二年級學生阮以展去年參加「日本航空盃南部地區日語演講比賽」而獲勝,美容科畢業的他之所以選擇屏商就讀,即是因為學校環境能讓學生充分表達心中所想,願意支持學生,採用統一教材也可讓不同課程融會貫通,雖然因此外在刺激不足,卻能利用比賽彌補缺點,「比賽得獎能到日本交流、獎金能貼補生活零用」。
同是日語系的三年級生戴宇核與阮以展都入選今年「第三十四屆訪日研習團」大學生代表,他認為外語系學生最好的學習環境,應是「有留學機制」、「師資陣容堅強」、「師生比低,讓學生資源多,基礎扎實」、「有好的社團風氣,尤其是能參加公益服務,增廣見聞」。此外,打工、實習對學生也很有幫助,學校能提供多種打工機會,學生就讀意願就提高。
自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後留學英國的Xenia則說,良好的環境應符合「課程紮實,循序加深」、「透過老師引導,學生能獨立學習」、「有充分的圖書資源」等條件,教學上應由淺入深;上課時老師應提供課程書單,學生按圖索驥、自主學習。她強調:「好書、壞書差很多,老師有責任幫學生篩選。大學生還是在打基礎的階段,所以老師的幫忙很重要。」
對於師資,她也希望授課老師不能停留在幾十年前學到的保守知識上,「教學不是取悅學生的工作,台灣學生出國後競爭力低,就是因為在國內,學生若不想精進,老師也就放手讓大家放輕鬆。」至於圖書資源,她則認為,至少學校要願意聽取學生意見去收購。
私立佛光大學國際與兩岸事務學系三年級學生詹惠雯當初選擇佛大就讀,感觸頗深的表示,因為想了解政治,又不希望老師有強烈的政黨色彩,因而選了佛大。就讀後直認為「撿到寶」,因為僅僅是老師對學生的呵護與照顧就「我們常跟老師聚餐、散步、打球,若心情不好,也都會跟老師反應。班上為了辯論比賽,一直準備到凌晨兩點,老師得知,竟跑來陪我們。還有做國科會計畫時,學校老師即使出國,仍會每天一封信關懷進度。」詹惠雯說,別校學生常對佛光大學的優質就學環境發出驚嘆,不解老師怎可能如此主動關心學生?
資源同樣是她的考量,佛光大學資源充足,光是到美國西來大學當交換學生的名額就有十四個,即使是國立大學,交換學生的名額一學期也頂多五個,更何況系上常與馬來西亞國民大學、廣州中山大學、北京聯合大學等教授交流。在硬體設備上,傳播系有自己的電台跟攝影棚,政治系有民調中心,非常完善。
同學楊苡妘意見也相同:「學費一期四萬,內容物超所值。」她認為,社會常議論學費高低,但真正該考量的,應是學校提供的環境與資源,是否值那個價碼。詹惠雯補充,系上教師給予學生信心,帶領大家快樂學習,然後找出自己的一片天,她覺得,對未來就業很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