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日是第一屆台灣河川日,水利署舉辦研討會,來自加拿大、美國專家和各地河川局代表,希望因大家努力整治,使河川回復清澈、魚蝦滿河。
活動舉辦過了,台灣也成為亞洲除了日本、南韓外,少數有河川日的國家,表示我們重視河川污染問題,但河川問題真的解決了嗎?台灣每條河流不是都像冬山河、宜蘭河那樣乾淨,南部每條溪流都已成仙草河、油畫溪。
所以要努力的空間仍然很大,不是請幾名國外專家、開幾場研討會,及辦個我愛河川嘉年華會,河流就會乾淨,以宜蘭來說,大河整治是成功了,但有數百條灌溉用的農田溝渠,卻因水利會要整治,將土堤改成水泥溝而水泥化了,大開生態保育潮流的倒車。
過去田間溪流、溝渠有許多魚蝦優遊,如今卻為了工作方便,將原來的土堤全部換成水泥化三面光的溝渠,不但魚蝦無法生存,而且將原來護堤的穗花棋盤腳和風箱樹全部砍除,令人痛心。
希望水利單位能重視這個問題,將溝渠工程採用生態工法,留給魚蝦生存空間,讓子孫能看到乾淨、滿是魚蝦的乾淨溪流、溝渠。
陳清枝(宜縣頭城/荒野宜蘭分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