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世駿(1695-1772),字大宗,號堇浦、秦亭老氏、智光居士、春水老人,浙江仁和(杭州)人。雍正二年舉人,乾隆元年試博學鴻詞科,任翰林院編修,校勘武英殿本《十三經》、《二十四史》等。後辭歸養居,主講廣東粵秀書院、揚州安定書院,詩與厲鶚齊名,與厲鶚、丁敬等人為浙江杭州南屏詩社代表人物,有《道古堂集》等等。王瞿《道古堂集.序》評其底學、藏書豐磊鈞厚:「於學無所不貫,所藏書擁榻積幾,不下十萬卷。」
杭世駿個性耿介,幾因〈時務策〉致禍:「滿洲才賢號多,較之漢人,僅什之三四,天下巡撫尚滿漢參半,總督則漢人無一焉,何內滿而外漢也?三江兩浙天下人才淵藪,邊隅之士間出者無幾。今則果於用邊省之人,不計其才,不計其操履,不計其資俸。而十年不調者,皆江浙之人,豈非意見軫域?」論乾隆晉用大量滿人,刻意忽略漢人,非用才之理。乾隆怒,欲治大刑,幸刑部尚書徐本說情,乃能免死辭官。
杭世駿講學廣東,以〈詠木棉花〉詩(四首)自我療癒:「目極牂牁水亂流,低枝接地(一說踠)入端州。最憐三月東風急,一路吹紅上驛樓。」廣東盛產木棉花,又稱英雄花、攀枝花,見清陳恭尹〈木棉花歌〉:「濃鬚大面好英雄,壯氣高冠何落落。」是廣州市花,也是台灣高雄市花,中國有城市名為攀枝花市,是中國唯一以花成名的城市。晉葛洪《西京雜記》載西漢時,南越王趙佗進貢漢帝烽火樹:「至夜光景欲燃」,此烽火樹傳說是木棉樹。木棉花耐霜經寒,昂立超拔,堪為詩人自寫。
是詩言在廣東肇慶(古端州)見西江水(古牂牁)奔瀉溢流,木棉低枝扎刺端州水地。三月花期將逝,風拂香殞,東風無情,落英如殘淚,如紅毯鋪地,漫氤至驛樓上。
「牂牁」,古郡名,漢武帝元鼎六年設置,約今貴州至雲南東南小部分、廣西西部,此處指稱廣東一帶。「端州」,廣東肇慶,盛產端硯,與安徽歙州「歙硯」、甘肅臨洮「洮河硯」、山西絳州「澄泥硯」並列中國四大名硯。是詩以花殘境散,此景可堪回憶,卻是不勝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