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可貴的忠言
當台灣「經濟奇蹟」在一九七○至八○年代受到國際重視時,我有時回到台北參加國內外學者的討論會,得到一個強烈的印象:國外學者從宏觀經濟指標看台灣,無不稱讚;國內學者從微觀的自身經驗則有不少批評。這就是我常引用的譬喻:外國人從望遠鏡中看美人臉上的一個黑點說是美人痣;本國人從顯微鏡下看到的是一個疤!
美國總統大選十一月投票。美國國力是否在衰退中?歐巴馬說:「當然沒有」,不少學者(包括我在內)認為「當然在衰退中,但是如果國會與社會能夠凝聚共識,採取對策,美國的衰退,是可以回升。」
民主社會的可貴,就是永遠會有專家學者,從長期或者悲觀的一面提出忠言。
(二)「新四不一沒有」發人省思
我們何其幸運,始終有憂心忡忡的政府官員勇敢地發出忠言:當年的經濟部長趙耀東、財政部長王建以及去年辭職的衛生署長楊志良。
在楊前署長去年出版的《拚公義,沒有好走的路》新書中指出:台灣稅收占GDP不到百分之十三,是一個很差的國家,因為政府沒有稅收可以把社會做得現代化。民主國家課稅高,表示進步,人民信任政府,把錢交給政府來做事,自己的儲蓄就不需要高。
經過近一年的深思與熟慮,重返大學任教的楊教授推出了更重要的新著:《台灣大崩壞—挑戰沒有希望的未來》。
這位在密西根大學受過「人口計畫」嚴格訓練的博士,指出了台灣面臨的「新四不一沒有」
(1)不婚:剩男剩女如過江之鯽。
(2)不生:二○一○年生育率全球最低。
(3)不養:每天都有孩子被棄養。
(4)不活:每天超過十人自殺身亡。
其結果是:對多數年輕人覺得「沒有」前景。
書中提出的資料很豐富,但作者的目的不是在嚇唬讀者,而是深入地透視問題,提出可行的解決之道,試看三部十章的標題:
第一部共三章:放眼未來,看不見希望。第二部共四章:因為過去,做得不好。第三部共三章:現在,只能奮力一戰。
儘管全書的筆調充滿了失望,甚至憤怒,但是楊教授沒有放棄,他提出了沉痛的吶喊:「是你也是我,是全體的我們短視近利過日子,沒有為後代著想;也是全體的我們選出操弄民粹的政客,戕害了台灣的未來,陷台灣於危境。急起直追,奮力一搏,是現在惟一的路。」讀完全書,你就找到了答案。
(三)說真話救台灣
半世紀前從威權的台灣到民主的美國去讀書,年輕的我們太嚮往新大陸的民主、自由、開放。回到台灣後,看到貪汙、民粹、內鬥等現象同時出現,令我焦慮;在楊教授專研的領域中,也出現了「新四不一沒有」;如果再把我較熟悉的財經問題放進來,其根源來自我最擔心的二個心態「保護」與「白吃午餐」。「保護」使人才、資金、技術、勞務、產品的流動都遭遇各種限制;「白吃午餐」則低估了自己的責任與代價,高估了政府的能力與效率,二者的出現使所有改革窒礙難行。
台灣還幸福嗎?《遠見》雜誌三月底首次發布「台灣幸福感」調查。最重要的發現是(1)十二項個人幸福感的平均為六十四點二分;(2)評價「社會快樂」則為四十八點九分。我的結論是「小我」小幸福,「大我」不幸福。
台灣還有救嗎?當然有。祇要台灣有楊志良這種敢說真話的人存在。「台灣不崩壞,有你。」是楊教授這對社會的呼喚及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