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電】大陸河北臨漳縣投資四千一百萬元(約新台幣兩億元)的鄴城博物館,相關建設已基本完工,預計七月中旬開館,屆時將展出部分北吳莊出土的珍貴佛造像。
位於河北臨漳縣的鄴城遺址,是大陸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十六大遺址之一。博物館位於鄴城遺址保護範圍以外、鄴北城中軸北延長線上,南距鄴城北城墻遺址約三百公尺,總投資四千一百萬元,主體建築面積五千二百二十八平方公尺。博物館主要用於收藏和展示鄴城出土的珍貴文物。
根據史料記載,臨漳古稱「鄴」,春秋時齊桓公始築鄴。東漢末年,曹操占據鄴城,建立了曹魏政權。
鄴城先後為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六個朝代都城,居黃河中下游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近四百年。後趙、北齊等時期,統治者尊崇佛教,鄴城佛教興盛。
今年初,鄴城考古隊在鄴城遺址內發現佛造像埋藏坑,共出土佛造像二千八百九十五件和造像碎片數千件。專家認為,這些佛造像印證了鄴城作為六朝古都,在北朝晚期中原地區佛教文化傳播中心的歷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