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觀龢綜合外電報導】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成為普世的共識,人類歷史上最長的文化線路「絲綢之路」申遺成為關注焦點。絲路跨國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專案,將於明年初聯合提交絲路申遺文本,力爭在二○一四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歐亞大陸 宗教之路
穿越兩千年時空的絲綢之路,橫跨亞歐十五國,全長八千多公里,大半在中國境內,溝通了亞、歐、非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往來。絲路遺存的古城、石窟、塔廟、關隘等文化遺產,及沿線國家和城市的歷史文化、民俗宗教、自然風光均成為觀光勝景。
歷史上,絲綢之路是商旅交通要道,也是歐亞大陸宗教文化交流的通衢。從漢代開始,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摩尼教等宗教,都曾在絲綢之路的繁榮發展中,廣泛交流與傳播,並留下古道、寺觀石窟、佛道經卷豐富文化遺存,因此,絲路也被譽為「宗教之路」。
廊道概念 分次申請
二○○二年以來,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動下,中國、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烏茲別克等中亞五國,開始聯合申報絲路世界文化遺產行動。
二○○六年八月,中國國家文物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在新疆吐魯番召開「絲綢之路跨國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國際協商會議」,簽署「絲綢之路跨國申報世界遺產吐魯番初步行動計畫」,啟動申遺工作。
有關專家分析,鑑於絲路申遺涉及國家較多,各國進度不一,以前整體申遺比較困難,提出「廊道」,可以將部分成熟的線路先行申報。因此,「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ICOMOS)去年以「廊道」的概念,將絲綢之路遺產點,按地理、氣候、文化等方面的特點,重新畫分為五十二條廊道,包括中國境內的六條。
24處遺址 首批名單
根據國家文物局公布,河南、陝西、甘肅、寧夏、新疆五省(區)二十四處絲綢之路遺產點,列入首批申遺大名單,包括新疆克孜爾千佛洞、庫木吐喇千佛洞、蘇巴什佛寺遺址、樓蘭古城遺址、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北庭故城遺址等九個遺產點。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遺產保護專員杜曉帆說,長期以來,因地理位置及歷史文化的差異,絲路沿線各國在全面保護絲綢之路的突出普遍價值、保護理念、保護措施與技術等方面均有諸多問題等待解決。同時,在資源互補背景下,絲路沿線各國缺乏深層合作,致使未能充分發揮絲路的歷史文化及旅遊資源的整體優勢。
五月二十九日在陜西省西安閉幕的「絲路城市市長會晤」,宣布成立「絲綢之路國際旅遊合作聯盟」,有助加強與推進絲路沿線城市間旅遊國際合作及跨國系列申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