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學生目前在托福等國際英語測試中,成績落後其他亞洲國家。即使通過考試到了國外,外國教授發現,台灣學生只擅長背誦及考試,聽和說能力比較差,表示考試成績不等於語言能力。
今年三月英國劍橋大學ESOL考試院,以台灣十六歲以下學生英語認證成績分析,公布「台灣學子英語表現趨勢報告」,指出台灣的機械式教學,無法結合日常生活應用,導致學生隨年齡增長,與其他國家的落差逐漸顯現,小學生的程度遜於大陸,國高中生輸南韓一大截,應調整英語教學方式。
台灣孩子英語能力低落主因,在於缺乏聽和說環境。台灣的英語學習,一直停留在大量紙筆及文法考試,根本脫離了語言學習及應用之道。
政府的政策, 無論是十二年國教加考英聽,或是目前又換湯不換藥 ,要求幼兒園禁止全美及雙語教學, 不禁讓民眾嘲諷政府,這些政策好像是和補習班業者一起訂定的,以利於業者招生。
請切合國際情勢及民眾需求, 想好配套再上路, 不切實際的政策, 很快的會讓坊間補習班立案數量大幅提升, 幼兒和國中生, 都塞入狹小的補習班教室內訓練英聽, 望著外國月亮比較圓,物以稀為貴的外籍老師, 練習會話,這是教育部所希望政策引導的結果嗎?
雖然教育部的美意在避免「No Chinese」環境影響幼兒對本國語文的能力發展,但擋不住家長學美語的需求,卻是讓幼兒處在更惡劣的環境學美語, 為甚麼不是去找出一個均衡點呢? 那才是合情理的好政策。
這種謊言式的政策,說掩耳盜鈴恐太文言,自欺欺人會不會更符合實際?
曹淑芬(台北市/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