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是宋桓公次子,子姓,名茲甫(—西元 前六三七年 ),春秋五霸之一,以其庶兄公子目夷為相,史稱行「東宮圖治」,核心有弦高、公孫固、華椒和樂祁。
齊桓公晚年,忘了管仲死前遺訓,還是重用了易牙、豎刁、開方這三個奸臣。結果齊桓公一死,他們三人便廢掉太子公子昭,立聽話的公子無虧當了國君。
公子昭避難到宋國,請宋襄公為他作主。自齊桓公死後,宋襄公一心想成為霸主,此時公子昭來投奔,認為是個可利用的機會,就收留了他。
後齊國發生內亂,宋襄公即率領衛、曹和邾等國兵馬打到齊國,與齊人裡應外合,擁立公子昭回國當國君,就是齊孝公。宋襄公因此小有名氣,在春秋短暫稱霸,還集合眾諸侯國會盟,打造國際威名,代齊國主持國際正義。此舉,楚王甚不以為然,趁諸侯會盟時,擄走宋襄公,後經魯國調解才得以獲釋。
宋襄公回國後,一直想雪恥,「楚國雖然人強馬壯,可是缺乏仁義;我們雖然兵力單薄,卻是仁義之師。」他深信不義之兵是無法勝過仁義之師,還特意做了一面大旗,繡著「仁義」二字,齊國是要用「仁義」來戰勝楚國的刀槍。
西元前六三八年,宋襄公出兵,與楚國戰於泓水(今河南柘城西北),當時楚兵強大,大司馬固勸宋襄公趁楚人渡水之時截殺之,襄公卻大講仁義,要待楚兵渡河列陣才攻擊;當楚軍上岸時,大司馬固又勸趁楚軍陣列尚未成形時襲殺之,襄公再拒絕,罵道:「你怎麼淨出歪主意!人家還沒布好陣,你便去打他,那還稱得上是仁義之師嗎?」
最後,宋師果然大敗,襄公被射中了大腿,次年因重傷而卒。後人將宋襄之仁,譏為「婦人之仁」,遺笑千古。
宋襄公的失敗,是因為他不清楚自己的實力,盲信仁義即可敗人之軍,而且也太急功近利,不像齊桓公努力了二十年才稱霸;然另一方面,因宋襄公講信用而善待人,如資助晉國公子重耳二十乘馬車等事,《史記》將他位列春秋五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