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凱平(安睿證券投資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最近看到報導,依銓敘部統計,公務人員及軍人在去年(民國一百年),各自有超過一萬人申請自願退休,人數比起過去幾年,有大幅度的增加。另一方面,銓敘部也分析近十年軍、公、教人員退休狀況,發現公務員、教師和軍人的退休年齡同時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
而在申請退休的軍公教人員中,只要年資能夠符合,絕大多數人都選擇領取俗稱「終身俸」的月退休金。在退休年齡逐漸降低、人的平均壽命愈來愈高,領月退比例亦非常高的情形下,銓敘部憂心退撫基金的財務可能承擔過大的負擔。
事實上,近幾年在幾個趨勢的影響下,整個社會的退休結構都面臨著重大的轉變。這些趨勢可能包括了戰後嬰兒潮逐漸步入退休年齡,而且屆退人數持續增長中;科技與醫療的進步,讓人們的平均壽命迅速提高,因此退休生活也就變得更長了;而社會觀念的變化,也讓人們更有提早享受人生的觀念,平均退休年齡則是逐步降低。不單台灣社會如此,世界上多數國家都面臨相同的變局。
從好的方面來看,這代表著人們有愈來愈多的機會追求更豐富的人生,但是從另一方面來想,這也代表個人為退休生活籌備財務資源的難度愈來愈高,而面對愈來愈龐大的退休人口,國家或政府能在裡面提供的幫助勢必愈來愈小。退休準備對於個人來說,只會是愈來愈大的責任。
更何況,每個人因為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可能擁有不同的理財目標。有人不打算買房子、有的人不需要為子女籌措教育基金、有的人沒興趣去環遊世界,而有的人對於物質生活的要求非常低。但不論每個人對理財需求是多麼不同,幾乎沒有人可以避免邁入退休生活。也因此,退休金的準備對每個人都可以說是極為重要的課題。
前面說到,退休準備的責任有愈來愈高的比例要落在自己身上。這個挑戰唯一的解決之道,就只有盡可能多做準備,這裡面真正的問題是多少才夠?我始終堅信:理財規畫對人們的價值,是因為它就是解決「多少才夠」這個難題的關鍵方法。所以用簡單的話說,要做多少準備才夠支應自己未來的退休,做了理財規畫就會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