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演藝界中,有些演負,天生一付離經叛道、兇狠邪惡的模樣,擔任劇中反派角色的演出,演技精湛的,會演得令人咬牙切齒地憎恨不已。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在現實社會中,同樣地也有不少反派人物,天生反骨,叛逆成性,不滿現狀,愛唱反調,特立獨行,甚至事事有意見,處處看不慣,不要說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光看每個家庭中,孩子們到了十歲上下,就進入「叛逆期」,叫父母傷透腦筋:蹺課、逃學、上網、夜遊、吵架、鬥毆、惡口、頂嘴、拒答、視父母如仇、對師長蔑視,這種現象,猶如狂風暴雨,把家庭生活氣氛弄得亂七八糟。
這「叛逆」一詞:「叛」是反叛,乃不服威權、不尊長上之意;「逆」是忤逆,乃違抗上意、悖離傳統之意。有叛逆傾向的人,總認為自己受到不當的約束、管理、驅策、控制、壓迫,因此產生不滿、反感、不服、厭惡、仇恨的心理,表現在言行態度上,讓人覺得外表邪惡、性格兇狠、行為野蠻、言語粗暴、脾氣怪異、生活反常、思想幼稚,這就是人生百態中的「反態」。
反態有「本能反態」與「理性反態」之分。
前者是憑藉個人主觀的感受,去選擇愛惡的對象,「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只要我討厭,一見就生氣」;後者是依據個人理智的判斷,去認定客觀的事實,「為了改善環境而反對現況,為了提高理想而反對保守。」由「本能反態」透過個人心智的成熟、經驗的累積、學識的增進、歲月的磨練,就會進入「理性反態」層次,這時,已非青少年矣!
還好,並非所有的青少年都有叛逆期,只是有些孩子反態比較明顯,有些比較隱晦,父母不幸遇到反態激烈的子女,千萬不要動怒,更毋須失望,因為這種青少年的反態,就像孩子出水痘一樣,調理得好,讓其自我體悟,過幾年自然會恢復正常,覺昨非而今是,如果強力管教,以暴止暴,可能會釀成悲劇,甚至造成孩子懷恨刻骨,終生叛逆,無法自拔。
史載蜀國大將魏延,被孔明發現他的後腦勺有「反骨」,擔心其人爾後必將反叛,故囑咐楊儀提防,並暗遣馬岱從旁監視,後來魏延果然火燒棧道,被馬岱所斬。在《相書》中云:「反骨有二:一為枕骨,又名後山骨,其上突出處,為腦杓;下面耳後突起者,名完骨。另外反骨也可指額頭特別凸出者,謂之額前反骨。」這是摸骨的江湖術士所言,信不信由你。
不過,老子在《道德經》中曾言:「反者道之動。」老子認為宇宙萬有都在運動:「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正反相合。」這就是道,由於有了反面,才有正面,互為遞嬗,相催並進。從此看來,這叛逆、反態還是宇宙運行、社會改造、人類進步、政治完善的動力,不能一味認為反態、反對就是大逆不道的罪人。
試以專制政治與民主政治來說,從前威權時代,謀反者格殺夷族,犯上者大逆不道,歷經革命志士捨身反對,流血抗爭,終於推翻專制獨裁,邁入民主共和,於是可以容忍社會上反對意見自由申敘、反對言論自由發表、反對團體公然上街、反對政黨合法競選,這正是老子所云:「反者道之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