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教育部與馬來西亞佛光山東禪寺聯合舉辦「生命教育研習團」,馬來西亞教育部副部長特別事務官張瑞慈(第二排右二)、吉隆坡國中華文教師聯誼會主席鄭玉表(第二排右三)等二十六人。圖/人間社記者林洛瀅
【人間社記者林洛瀅大樹報導】青少年教育問題刻不容緩,馬來西亞教育部與馬來西亞佛光山東禪寺聯合舉辦「生命教育研習團」,馬來西亞教育部副部長特別事務官張瑞慈、吉隆坡國中華文教師聯誼會主席鄭玉表等二十六人,五月二十九至三十日來台,與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佛光山開山大師特助慈惠法師、佛館館長慈容法師及佛光山叢林學院女眾學部院長永光法師,針對教育議題展開三場座談會,期望大馬中學老師能有效協助和輔導面對行為有偏差的中學生。
教育是根本 不捨棄任何眾生
座談時,星雲大師表示,教育方式有愛的教育、鼓勵、關懷、自覺及棒喝教育。佛教的僧伽教育講求自覺,以「無理對待有理」、「無情對待有情」的教育方式,面對無理能夠服從,在真理面前亦能信服。
而生命教育是培養愛心,可教導學生種樹、愛護小動物等,星雲大師以教育為初衷創建佛光山,並強調教育是根本,佛教講求「不捨棄任何一位眾生」,面對學生應該「有教無類」,以適當教育方法引導學生,人品素質改變就能達到「五和」。
愛語替代懲罰 學生可做中學
學生本身個性不同,教師在指導時要盡量不受學生態度影響,慈容法師說,對於調皮搗蛋的孩子要以愛語、鼓勵代替懲罰,他認為有時候學生並非故意犯錯,只是當下未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已有偏差,未察覺已經傷害別人或是自己,所以應從學生的優點去稱讚,尤其是家長不要在別人面前貶損自己的孩子,過分刺激會造成負面效果,因此批評的言語不宜過於嚴厲。
教育是家庭與學校的責任,慈容法師提到教師面對眾多學生時,對於特別的學生要多一分關懷,此外,也可要求學生從做中學,學習也不應只限於成績;他以佛館如同生命教育課堂為例,許多學校到佛館舉辦戶外教學,藉此讓學生省思生命意義價值。
引導面對壓力 尊重孩子選擇
「面對壓力,勇於接受,壓力亦是成長助緣。」慈惠法師建議利用故事、圖片等方式,引導學生了解有壓力的好處,將它轉化成自我期許與願景;「偉人不一定要讀第一名」,慈惠法師指出,孩子面對家人給予的期盼時,雙方應坦承溝通協調,家長應尊重孩子的意願,建立正確觀念,擁有健全身心,重視孩子畢業後的謀生能力。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長期的工作,無法短時間看出效果」,慈惠法師提到,教育學生時,要讓學生了解,即使被責罵,亦要知道老師是愛學生的,強調全班訓練要嚴格,個人則要慈悲。如同星雲大師教育學生的方式,只看優點並因材施教,永光法師也非常認同此點,指出現代父母應該要多多學習。
督學張瑞慈感動佛光山將生命教育融入生活,在參訪普門中學後發現課程中包含生命教育,學生擁有明確人生目標及紀律。「回去要做孩子生命中的貴人。」老師鄭玉表強調教育初衷「以人為本」,終於明白星雲大師重視教育的用心,讓自己看到從事教育的希望。他說,願將「人間佛教」理念帶回馬來西亞,讓佛法走入生活中,他更讚歎:「星雲大師的辦學精神,值得效法。
馬來西亞教育部與馬來西亞佛光山東禪寺聯合舉辦「生命教育研習團」,馬來西亞教育部副部長特別事務官張瑞慈(第二排右二)、吉隆坡國中華文教師聯誼會主席鄭玉表(第二排右三)等二十六人,來台與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第二排中)、佛光山開山大師特助慈惠法師(第二排左四)及佛光山叢林學院女眾學部院長永光法師(第二排左三),展開教育座談會,期望大馬中學老師能有效協助和輔導面對行為偏差的中學生。圖/人間社記者林洛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