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慈大悲」一般多用於形容佛之慈悲心量廣大、平等無邊,雖救度一切眾生卻不執取眾生之相。綜觀世尊一生,他為解決生死輪迴之苦而出家修道,乃至證悟成佛後,更廣為眾生說法四十五載;若從本生談中,看佛陀往昔的修行,其捨己為人、慈愍眾生的種種事蹟,皆是慈悲的體現。是以「佛」為一切世間所恭敬,而名「世尊」。
據《涅槃經》等經論提出,慈悲有三種:(一) 觀一切有情所生起之予樂拔苦的慈悲,是為小悲,乃凡夫之慈悲;(二)法緣之慈悲為中悲,是指體悟諸法無我的真理所起之慈悲,為二乘及初地以上菩薩之慈悲;(三)無緣之慈悲為大悲,此已泯絕人我之分別心,通達一切法空而起的平等慈悲,此乃佛獨具之大悲,故又稱「大慈大悲」。
要做到大慈大悲者,需放下自我的執著。如《大智度論》提到:「大慈,為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是拔一切眾生苦。」《觀無量壽經》則說:「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由於諸佛菩薩已斷無明,深知無我之真理,故能平等不分親疏、老幼、貴賤、賢愚等,為眾生拔苦予樂。其眼見、耳聞、心念皆關注於眾生的苦樂與否,更是基於「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心,只因佛菩薩已泯除自我,故視一切眾生如己的大慈悲心,不會因親疏關係而有差別對待。
又需具足洞見世間實相的智慧,方能發起大慈大悲。為度眾生免於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令得覺悟成佛,佛菩薩需以無障礙智觀機逗教、善巧教化,常做佛事永不懈倦。見《法華經》載:「有大神力及智慧力,具足方便、智慧波羅蜜,大慈大悲,常無懈惓,恆求善事,利益一切。」如此才能契入佛陀本懷,下報眾生的恩德。
社會上多以提倡道德、文化、經濟等等來濟度眾生,但都不夠徹底,唯有佛的大慈大悲,有益眾生增長福慧,斷除煩惱,才是圓滿究竟,故應學習大慈悲心行,趣向佛菩提。後人雖以幫助別人、救人於患難之中,或用以祈求別人的憐憫和幫助說「大慈大悲」、「大發慈悲」。但此中祈求憐憫和幫助之意,則與佛菩薩的大慈大悲、福慧雙運之深廣究竟的實義,實是大相逕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