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年來,佛教不僅在台灣呈現一片感人的熱潮,甚至在西方,歐洲人士也對堪稱東方哲學思想代表的佛法,充滿了好奇,更進而研究。
佛法乃佛陀為了幫助眾生了生脫死,離苦得樂所說之法,在記載佛法的佛教經典中,「故事」是相當重要的一部分,而且與其他文學作品一樣的具有吸引力。
著名文學家魯迅先生在他的《中國文學略史》中,提及中國南北朝時代(大約西元四九○年,即約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志怪小說」大多取材佛經。佛經故事是寓言故事的一種,它具備了法國寓言家封.拉登所說的寓言特色:一個寓言可分為軀體和靈魂兩部分,其所敘述的故事就如軀體,而所蘊含的教訓正如靈魂。
釋迦牟尼佛本著慈悲心懷,藉著說故事為方便,將佛法的的四正諦(苦、集、滅、道)、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寄寓於故事之中,加以宣說,讓聽聞者從有趣的故事中,觀照自己的日常生活行為和起心動念。
在《本生經》、《百喻經》、《賢愚經》、《雜寶藏經》等經典中,都可以看見精采豐富的佛教故事。這一類經典,淺白而動人,經過佛陀弟子的撰寫結集,提供後代學人在講經說法引用時諸多方便。其中《百喻經》是大家所較為熟悉的,整部經包含了九十八則故事,分作四卷。魯迅先生對《百喻經》亦非常重視,曾在一九一四年出資在金陵刻印此書出版,並寫〈痴花鬘題記〉:「嘗聞天竺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國藝文,往往蒙其影響。……佛藏中經,以『譬喻』為名者,亦可五六種,惟《百喻經》最有條貫。」
根據《出三藏記集》所記載,西元四九二年(中國南齊湧明十年),印度僧人求那毗地從《修多羅藏十二部經》中抄出僧伽斯那所撰述的一百則故事,聚為一部。這個故事集原名《癡華鬘》,「癡」即意味著故事裡的主角盡是癡人。事實上,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確實經常會有愚痴無明的念頭與行為;「華鬘」二字,從字義上看來,是美麗、漂亮的花環,但這而指的卻是古代印度的一種故事體裁,也就是把一些小故事結集一起,行成像美麗花朵般的故事集。所以,《百喻經》的原名,或許可以稱之為《癡人故事集》。
世人往往不容易承認自己是「愚痴的」,那麼,聰明的我們,不如來讀讀《百喻經》這本《癡人故事集》,或許能如鏡子,照見自己的「果然愚癡」。
佛光文化出版社整合了國內兒童文學作家、插畫家,製作一套《百喻經圖畫書》堪稱國內第一套文圖並茂的佛教經典兒童圖畫書。不過,在讀這部經之前,為了避免泥而不化,還可以先朗讀撰述者僧伽斯那的一分心意:
此論我所造,
合和喜笑語,
多損正實說,
觀義應不應。
如似苦毒藥,
和合於石蜜,
藥為破壞病,
此論亦如是。
正法中戲笑,
譬如彼狂藥,
佛正法寂定,
明照於世間;
如服吐下藥,
以酥潤體中,
我今以此義,
顯發於寂定。
如阿伽陀藥,
樹葉而裹之,
取藥塗毒竟,
樹葉還棄之;
戲笑如葉裹,
實義在其中,
智者取正義,
戲笑便應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