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外好手王建民、郭泓志及姜建銘的表現,為國內掀起另一股棒球熱,也揮出國內職棒一籮筐職棒問題,要國內職棒穩健發展,該是檢討的時候。
王建民、郭泓志及姜建銘的表現,引發美、日球探開始注意國內青少棒及青棒優秀的球員,準備挖角;相對的,國內棒球環境並未改善,「有機會一定想往外發展。」這是國內青少棒或青棒優秀選手的想法,西苑高中國中部今年畢業的林羿豪,在亞洲青少棒賽飆出一百五十一公里的球速,馬上被日職的巨人隊相中,就是典型的例子。
只要被美、日職棒球探選中,國內球員大都不會排斥往外發展,加上王建民今年已成為洋基隊最閃亮的投手,也被稱為「台灣之光」,更讓許多球員、家長為之振奮,希望自己成為下一個「台灣之光」。
球員旅外,代表實力受肯定,但並非每名球員都能像王建民一樣成功,且球員在外獨自打拚的辛苦,非外人所能了解,郭泓志幾次起伏,而且動了四次手術,如今才等到機會,就是明顯的例子。
另外,首位在大聯盟登板的曹錦輝呢?傷痛讓他是在風光一陣子後沉寂。首位在大聯盟出賽的巨砲陳金鋒呢?以前一直在大、小聯盟起伏,上大聯盟打擊火力無法像在小聯盟那樣的亮麗,而且還有守備的問題,只好在今年回到中華職棒。而旅日的許銘傑、張誌家呢?姜建銘今年突起,更讓球迷差點忘了還有這兩名五、六年前國內的強投。
看著王建民的穩健演出,對照著一些因傷或實力還不足以上大聯盟或一軍的旅外球員的故事,或許國內棒壇要思考的是「國外的月亮比較圓嗎?」為什麼好球員都要往外跑,即使一直無法上一軍或大聯盟,或是看不到前途,球員還是想旅外,不願留在國內發展,這代表著國內的環境與制度不被球員與家長信賴,更嚴重的是,日、韓球員往大聯盟躍進,對他們國內職棒衝擊雖有,卻沒有中華職棒大,為什麼呢?
不談國家的體育政策,政府數十年的體育培訓計畫幾乎沒有什麼長進,而且全國棒球協會因「棒球是國球」,獲得體委會及國內企業的支援,都優於國內其他單項協會,青少棒、青棒的比賽雖比以前有制度,但職棒,十多年來,卻沒有真正的職業水準。
什麼是真正的職業水準?別的不談,要看球團老闆是否真心支持。職棒涉賭事件傷害很大,本應記取教訓,但事實並非如此,去年又爆發了涉賭風波,雖然牽涉的球員不多,但與前一次相同,沒有完全切斷這股歪風,讓球迷心中存疑,也因此對球賽的失去信心,看球賽就不帶勁。
另一個就是國際賽的成績,雅典奧運沒有闖進四強,國內球迷已涼了一半,去年亞洲職棒大賽,又見識到中職與日、韓職棒的差距,今年的世界棒球經典賽,更徹底讓球迷傷透了心,這對中職的票房都有一定程度影響。
對國內球迷來說,國際賽的戰績影響深遠,這不只是棒球,連籃球也一樣,國際賽間接影響了國內比賽的球迷人數。今年的經典賽,排除王建民沒辦法上場等因素,由教練戰術、球員的水準與世界列強還有一段差距來看,如果不徵召旅外球員,戰績可能更難看,這才是中職無法提升的真正因素之一。
球員旅外對國內棒球發展,不見得是好事,但國內環境如果不改善,球員只有積極尋求往外發展,對中職的影響深遠,國內棒壇應該好好重視這個問題,否則國內的棒運還是停滯不前,「台灣之光」還是無法由美、日回照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