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言必稱「我」,那麼古人是怎麼自稱的呢?讓我們看看四大名著裡的各色人等是怎樣自稱的吧!
《三國演義》行文半文半白,自稱上很有特色。三國人物除了自稱「我」、「吾」等常用代名詞外,羅貫中還專門給許多角色安排了極具個人色彩的自稱。譬如:
曹操經常自稱其名「操」。古人自稱其名是自謙,人家曹操雖號稱奸雄,卻很謙虛啊;智者諸葛亮好稱「山人」,山人是隱士或山野之人的謙稱,舊時以卜卦、算命為職業的人,有時也稱「山人」,孔明這樣自稱顯得十分神祕,頗有些高人意味;忠義化身關羽常自稱「某」、「關某」,某也是古人自謙詞,可通觀全書,敢如此自稱屈指可數。
最有特色的要算猛張飛了,每臨戰陣經常大喝一聲:「燕人張翼德在此!」張飛字翼德,幽州人氏,幽州古屬燕國,老張這自稱信息量十足啊!
古人有尊卑之分,一旦發跡,就會有些特別的稱謂。漢獻帝雖是落魄天子,倒驢不倒架,口口聲聲稱「朕」;孫權繼承父兄事業,一出場就是吳侯,稱孤道寡是免不了。
當屬下的自稱要充分體現謙恭,文臣就要口稱「臣」、「微臣」,武將則要口稱「末將」、「小將」。
《水滸傳》裡的自稱也很有意思。梁山一號人物宋江自稱「小可」,小可乃宋元民間男子謙稱,本來很平常的稱謂,成了宋江御用自稱,更顯得及時雨開明有禮;二號盧俊義學關雲長,開口閉口地「盧某」;三號吳用原是個學究,正經八百的讀書人,於是自稱「小生」;四號公孫勝是位老道,言必稱「貧道」,這老道不安生,是夠「貧」的。
梁山好漢多是北方人,稱「俺」的居多。俺是山東方言,在北方語系裡很有市場。梁山上還有兩位關西(陝西)人,魯智深與楊志,自稱「灑家」,有學者考證「灑」很可能是「咱」或「余」的轉音。
《水滸傳》裡還有「小人」這個自稱,劉唐和張順就曾這樣說過,這是舊時男子對地位高於己者自稱的謙詞。這謙虛過分了吧?都把自己弄成個「小人」了。
《西遊記》孫悟空自稱「老孫」,孫是姓氏,老是自己,有倚老賣老和充大輩的嫌疑,有些輕佻。果然,老孫到了如來、觀音面前,就不敢再充「老孫」了,而是口稱「弟子」了。唐僧是和尚,觀音是菩薩,都自稱「貧僧」,與貧道一樣,這也是謙稱。
《紅樓夢》是清代小說,其自稱比較接近現代人,不過還是有些不一樣的地方。如甄士隱稱「愚」,賈雨村稱「晚生」、「弟」、「下官」;北靜王稱「小王」,都是謙稱。
大觀園群芳開詩社,都以號自稱,像寶玉是「怡紅公子」、黛玉是「瀟湘妃子」、寶釵是「蘅蕪君」、湘雲是「枕霞舊友」,十分別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