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士榛專訪】中華民國第一任文化部長龍應台,經過三個月的磨合,終於帶領文化部下轄的綜合規畫司、文化資源司、文創發展司、影視流行音樂司、人文及出版司、藝術發展司、文化交流司步上揭牌運作的軌道。龍應台表示,文化力就是國力,讓台灣維持中華文化領航者的龍頭地位。
龍應台指出,文化部的業務,是整併了文建會、新聞局、研考會後,組織再造成七個司,是從邊緣組織變身重要部會。不過七個司的業務彼此間都需有密切的關連。龍應台希望,文化部必需有很強的前瞻力。
龍應台認為,文化基礎工程要紮紮實實做好,綜合規畫司必須提供正確的基礎資料,如人口結構、國土規畫、文化產業力地圖等。此外,出版是文化部未來的重點,出版司要密切與其他部門橫向合作,透過文化交流司、藝術發展司、文創發展司的協助,讓作家大量走出去。
傳統出版業再不轉型就會被淘汰,要讓創作者可以活下去,智慧財產權的保障是首要之務。像是瑞典圖書館,每本書出借後,作家可以得到權利金;法國的民眾購買隨身碟或CD包含稅金的部分金額做為創作者基金,龍應台說:「我會要求綜合規畫司、人文出版司共同研擬回饋機制保障創作者的權益。」
文化創意產業是公認最吸金的業務,但龍應台指出,一般人想到文創產業的火車頭就是電影或動漫,但台灣文創火車頭仍需仔細考量,由於文化產業鏈的地圖無法和日本、韓國相比,因此台灣文創火車頭一定要另闢蹊徑,異軍突起才行。
擔任公職的龍應台仍有其文人傲骨,「我不是為了做官而來,我也不會為任何政黨站台或背書,當情勢違背我的初衷時,我隨時說走就走。」
她鼓勵年輕人要關心社會,用行動來表達。但她強調任何的關心跟行動,一定要以知識為基礎。「房事」是龍應台煩惱的大事,她認為,「文化部在什麼樣的建築工作,就是個宣誓。」因為,文化部應是國家的精神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