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雲林訊】戲要演得好,一個好戲台或戲棚,更能帶動氣氛,雲林縣文化局昨天邀集國內布袋戲台製作大師齊聚一堂,並展出從清末到現今的戲台,讓人從戲台一窺台灣布袋戲歷史的全貌。
這場在雲林布袋戲館的「金光閃耀下不褪色身影」戲偶雕刻、戲棚製作大展,是由雲林縣政府與台中教育大學及中正大學合作開辦,除介紹國內戲台製作的流派特色,也展示罕見的古早戲棚,從布幕到精緻的雕工戲台,賞心悅目。
一代宗師黃海岱的徒弟李國安也將黃海岱大師的金光戲台,捐給布袋戲館永久館藏。李國安說,這座「五洲園─黃海岱主演」的戲台,是由霹靂戲團專用畫師賴登祥繪製,早年他跟隨黃大師四處公演,該戲台是傳統戲要進入金光戲時代所使用的戲棚。黃大師使用過幾年就停演,他把該戲棚收回家典藏至今已二十年,年代雖久但彩繪依舊如新,能捐作館藏紀念,比個人收藏更有意義。
戲台製作藝師陳明山、賴登祥、李有明、何懋鑫、李京瞱、林宇學、張雨利、黃啟松、蕭任能、黃錦章、王盈志、蔡純孟也獲文化處頒贈「功在傳承」陶匾。藝師說,戲台是偶師的「戲面子」,每支戲團都會有「鎮團之寶」的戲台,關鍵時刻拿來「拼場」。
展覽從珍貴清朝的肩擔戲台、精雕細琢的貴族式木雕戲台到當今的電視金光戲棚,全都看得到。「朝陽派」第四代傳人陳明山還打造了一座「黑光戲院」,螢光戲台、戲偶,仿如置身刀光劍影的3D動畫中,展期即日起到七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