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報載,部分明星高中學生選擇到國外就讀,初估在三百人以上,有人認為這是因為國內大學失敗,才會發生這種現象。
教育部長蔣偉寧則表示,現在是國際化、全球化的時代,他很鼓勵學生在不同階段到國外去看看,應該全面性看待這個問題。
的確,這個現象宜從全面性來看待,首先就是精英學生出國進修,必須是家長有能力支持,同時學生在學習能力與成績方面能獲得國外大學肯定而錄取,對我們的教育體制終究還是一種肯定。
明星高中學生不願意在國內大學就學,顯示我們的高等教育是有問題,但並不是失敗。在國內,家長主導了學生的大部分學習方向與未來,願意資助孩子到國外留學進修,除了提早獨立與接觸國際化外,更重要的還是覺得國外學習制度與環境較國內優秀,才會投下巨資幫孩子規畫國外就學。
不過,從陸生與國際生來台就學的人數日益增加,也顯示台灣的高等教育並不差,如果我們的國際化與特色化能夠更具體並落實發展,本地生與家長也會因為看到各大學都能特色化、國際化與專業化而產生更大的信任。
國內各大學院校同時更應主動地與當地高中建立聯盟關係,建立菁英與人才的培育管道,盡早提供最佳的學習環境與師資,有系統地安排與培養具競爭力的人才,將來在國際競爭不致落後,甚至還有可能領導群倫。
能夠在國外學成歸國服務一樣對國家社會有利,能在國內有系統與完整地培養出來,也是精英。總之,人才、菁英,愈多愈好。
孔令信(台北市/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