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戰爭一定要訴諸武力才會贏?根據孫子的邏輯,訴諸武力的結果只有一邊單贏,所以作為將領務必了解獲勝的方法有很多,沒有理由非要使用武力不可。
《孫子兵法》傳達的概念是一個領導人若不想讓國家陷於戰爭風險,就要學會能屈能伸,以虛打實,以退為進,用最小的損失化解危機,換取最大的報酬。
當然任何偉大的戰術,都只是一個概念,需要一群智慧的兵將充分了解而體現出來,不是莽夫可以成就的,因此人和戰術必須互相配合,但是你知道孫子對自己提出來的理論最終實踐結果如何嗎?
歷史上,孫子曾參與過吳、楚的「柏舉之戰」,這真是一個運用「詭道」的典範!
在這場戰役中,吳國首先針對楚國疆域廣闊、政令不一致的特點,制定了一套「疲楚誤楚」的策略,吳國將自己的部隊分成三股,然後輪番襲擾楚國,等到楚軍反擊時,吳國軍隊又若無其事地撤離,以鬆懈楚軍的防備心。
當西元前五○六年吳國集結大軍,以數萬精銳大舉突破邊界,挺進漢水東岸時,散漫的楚軍倉促應戰,結果當然是吞下敗仗。吳軍漂亮的攻陷了楚都郢城,取得完全的勝利,體現了孫子欺敵手段的成效。
〈兵勢第五〉說:「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只要瞄準對方意想不到的部位攻擊,勝利就好像把圓木滾向山下一樣容易。
謀略,是一個古老而永恆的話題,它反映的是人類為了取得優勢利益的積極作為。不過要知道,像這樣的「詭道」理論,是戰爭領域中的特殊手法,對於其他領域並不完全適用。
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行欺騙之事,會讓正常人際往來陷於混亂失序,就道德觀點而言,並不建議大家翻來覆去的鬥智,以免耗費心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