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個讓我沮喪的失敗經驗對象也是名人,電影《淡水河十三號水門》、《陳素卿與張白帆》、《少女殉情記》故事描述中的男主角張白帆先生。
二二八事發不久,台灣社會省籍裂痕有如天塹,桃園望族少女陳素卿愛上了外省男子張白帆,陳家堅決反對,少女最後殉情在淡水河畔。
這是故事中凄美的一段,只是故事背景其實隱含完全不美的恐怖殺機;另一段是張劈腿兩女,陳傷心欲絕,張協助只受過日文教育的陳寫出萬言遺書後聲稱願與陳赴死,卻悄悄為自己的繩結打了活結而臨陣脫逃,陳在不明就裡之下死於非命。事後全案被識破,張因而被捕入獄。
陳是桃園人,我受命採訪她的家屬以及張白帆時,雖離案發已久,張白帆也已出獄多時,但既是採訪任務,自當戮力完成。
我先找到了張白帆,沒想到在第一關就卡住了,因為在張家和他一見面,就一步一步和他建立起了友誼。取得採訪對象信任,本是執行人物採訪重要方式,唯有如此方得讓對方掏心掏肺、放下心防無所不談,只是我顯然入戲太深,一場深談下來,忘了時間也忘了此行目的,雙方變成了朋友。
接下來只好相約再訪,張也把我當成了朋友,來到我位於極其鄉下住處,還送了內人一本他的出版社出版的食譜。
這下糟了,當彼此變成朋友之後,我盤算已久的問題:「可否解釋你對陳小姐用情不專的心態?」「請問你是不是真的替陳小姐打了死結而為自己打了活結?」……怎問得出口呀?這件採訪任務落得又以失敗收場。
有時看到台灣年輕一代的記者們,拿著相機和麥克風咄咄逼人緊追不捨的工作態度,我只能自歎弗如。我曉得,如果時間倒流,這樣的工作態度我一定還是學不會。(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