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日前投書媒體,對扁案表示:尊重司法的判決,但是建議馬總統優遇前朝領袖,「效法蔣介石總統對張學良的寬容政策,給予他一間房子,讓他有妻兒陪侍,和家人團聚,安度晚年,但限制不得再從事政治活動,這讓張學良一直活到九十多歲,始終對老蔣總統感恩懷念。」
至於林毅夫,大師也認為,那是時代的個案,在揚棄敵對、擱置爭議的現在,也應「一笑泯恩仇」,讓林毅夫如願回鄉探親。
他老人家當然知道:針對這兩件事發言,十分地不討好(而且簡直是討罵)。以身繫囹圄的陳前總統而言,認為他「罪有應得」的民眾固然罵翻了天,認為他是受到「政治迫害」的民眾,大概也不會領情。
但是大師風範,正是在最爭議處,敢於發出基於良知的諍言!
意識形態的仇恨,往往讓人喪失了最根源的同理心。今天的台灣,受到藍、綠惡鬥氛圍的影響,正義與是非之劍,往往拿來制裁「外人」。對「外人」的過錯,予以放大,窮追猛打,對「自己人」卻曲意維護,甚至合理化其所有過錯。對立陣營的領袖,往往不幸成為萬箭穿心的箭靶,受到尖酸刻薄的羞辱。陳前總統在位時,說他被「照三餐罵」,如今同樣的處境,也發生在馬總統身上。
因此,宗教領袖此時若再來議論孰是孰非,都只是加入「吵架」的行列而已,並不能平息紛諍。大師站在「人道關懷」與「社會祥和風氣」的角度,呼籲擱置爭議而回歸「人道」,反倒能喚回人心深處的溫柔與慈悲!
筆者擬另從「族群和解」角度引申其義。
人是情感的動物,理智經常只是情感的奴隸。偏偏在成長過程中,已經身不由己地被植入了共同的文化記憶、歷史情懷,這就形成了「族群情感」。每當那些他們心目中神聖的圖騰受到傷害或摧毀時,整個族群都累積著憤怒的情緒。
陳前總統的問題,除了各執一詞的「司法正義」以外,更深層的因素,不得不指向「族群仇恨」。事實上,當每一次先總統蔣公的銅像被潑漆、摧毀的時刻,當國旗被踩到腳下的時刻,當「大中至正」牌匾被硬生生拔除而改掛「自由廣場」的時刻,就已植下了後來陳前總統在牢獄中無法享有領袖的優遇。
藍色陣營的民眾,或許會因「轉型正義」的訴求顯得理直氣壯,而一時為之語塞,但他們心裡所累積的悲痛與怒氣,必當會找尋一道奔騰宣洩的出口。也因此,一旦對立陣營領袖犯錯,終於也被抓到把柄,實在讓人很難產生「哀矜而勿喜」的心情,反倒萌生一種「終於可以復仇」的強烈快感!
政治讓人瘋狂、激越,甚至仇視、對立。但那些情緒之所以被點燃,與生命的本質無關,卻與生命情境、歷史情懷,息息相關。政治上的意識形態,有著入主出奴的深刻盲點。我們何妨本諸同情共感的良知良能,設身處地想想:對方所曾蒙受過的痛苦與傷害?
星雲大師說:這兩件事如果能有人道的處理方式,「不僅對他們兩人來說,是恩義如天,對於國家社會的安定和諧,也會產生重大的意義」,這句話宛如暮鼓晨鐘。
請思考佛陀的至理名言:「以瞋止瞋,永不止瞋;以慈止瞋,方能止瞋!」仇恨只會製造出更多、更深、更重的仇恨,試問這對台灣社會人心,能帶來什麼好處?
馬總統倘能站在全民領袖的高度,以悲天憫人的胸懷,釋出「以慈止瞋」的善意,那將會使台灣這個社會,學習到「族群和解」最寶貴的一課,並將蒙受最大的祝福!
釋昭慧(桃園/玄奘大學宗教系
教授兼文理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