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任慈濟功德會懿德媽媽多年的林桂慧,鼓勵婦女朋友邁入更年期之前,不妨先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分散注意力,別把所有焦點集中在身體的不舒服,及孩子的叛逆、課業表現上,免得情緒無法抒發,小情緒累積成大情緒,反倒破壞家中的氣氛,影響全家人的互動。
再者,青春期的孩子容易受外界影響。媽媽情緒不穩,目光集中在孩子身上,孩子會備感壓力,心緒也會變得不穩;相對的,如果媽媽能把自己安排好,心情有所寄託,孩子看在眼裡、聽在耳裡,就會覺得放心,心情跟著輕鬆起來。
為反對而反對?
另外,在大學幼教系兼任講師的敖韻玲則建議,「用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找出他想做的原因,親子一同去做,然後給建議、教他,孩子才會漸漸覺得媽媽的意見不是──為反對而反對。」
她舉例說,女兒國一時,有一位男同學要轉學,送給女兒一條金項鍊,她與先生兩人都覺得禮物太貴重,建議退回項鍊,但可以邀請那位同學吃麥當勞,也歡迎其他同學作陪。後來在女兒選擇下,父母及弟弟也一起同行,但坐在稍遠處用餐,一同留下美好的回憶。
「孩子必須活出自己的生命,所以面對他的生命、他的生活,一定要用他的做法給予協助,不是用大人的價值觀,命令孩子照著做。」她說,依此原則,青春期任何問題都能解決,反之用強迫的,一定會出事。
何必用偷窺的?
國中總務主任吳美嬌,曾和國三孩子有過精采的交手經驗。當時孩子在和室讀書,靜悄悄好久沒聲音,她心存懷疑地在和室外面偷窺,發現兒子表面上在看書,其實書本下藏著漫畫,這會兒正看得津津有味。
她立刻拉門進入,拆穿兒子把戲,兒子嚇一跳,向媽媽抗議,甚至不客氣地把課本拿開,「我用書本蓋著是怕妳傷心,既然妳已經知道,我也不用蓋了。」氣得她說不出話來。
第二天,吳美嬌發現和室門被拆下來,放在垃圾筒旁邊。她問兒子:「這是怎麼回事?」沒想到兒子回說:「我們家的和室不需要門,反正有人會偷窺,要門做什麼?」讓她又好氣又好笑。
最好笑的是,兒子還一副輔導老師的口吻,對她說:「媽,很多事可以好好談,何必用偷窺的?」於是母子達成協議,每天容許有半小時的看漫畫時間。而且此後每到這時候,兒子總會誇張地嚷嚷:「我要去看漫畫了!哈哈……」
學著「剪斷臍帶」
儘管媽媽很享受和孩子貼心的感覺,但隨著孩子年齡漸長,媽媽也要學著「剪斷臍帶」。敖韻玲坦言,當女兒推甄上花蓮東華大學時,她不捨到想當書僮跟到花蓮,所以她特地到花蓮教育大學兼課,為自己找理由,一周去花蓮住二天。
種種行為終於引起女兒的抗議,覺得媽媽過於不理性。後來,她也覺得自己太放不下了,於是修正計畫:書照教,到花蓮時住學校裡,女兒有空可來找她,沒事就通電話,不一定每次都要見面。
敖韻玲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護理老師詹秋薇皆指出,青春期的孩子還是需要父母陪伴,然而,絕大多數此階段的父母都很忙碌,幾乎無法天天作早餐,及「比孩子晚出門,比孩子早回家,」所以她們都曾中斷職業生涯十年以上,為的就是陪伴孩子成長,不讓孩子做鑰匙兒童,同時把握機會知道孩子在想什麼。
談心八步驟,聽聽孩子內心話:
1.發生什麼事情?
2.你的感覺如何?
3.你想怎麼做?
4.那你覺得有些什麼方法?
5.這些方法的後果會怎樣?
6.你決定怎麼做?
7.你希望我做什麼?
8.結果怎樣?有沒有如你所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