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是歷史上最著名的改革成功案例。商鞅原本是戰國時代衛國的公子,稱為衛鞅。他在魏國的相國公叔痤底下,擔任幕僚人員。公叔痤很清楚他的能力,但又怕衛鞅被重用,因此一直沒將他推薦給魏國君主。直到公叔痤生了重病後,才向魏惠王提起這號人物,但魏惠王並不覺得年輕的衛鞅有什麼過人的地方,衛鞅因此離開魏國來到秦國。
衛鞅來到秦國後,透過秦孝公寵臣景監的幫助,製造三次機會,向秦孝公說明帝王之道、王者之道與霸主之道,秦孝公聽見霸主之道後,一反前兩次聽得昏昏欲睡的不耐,迫不及待想和衛鞅暢談。第四次見面時,秦孝公與衛鞅長談三天三夜,富國強兵的變法,就要啟動。
改革需要勇氣更需要智慧,衛鞅啟動改革的第一步,他舌戰甘龍與杜摯兩位秦國老臣,進行內部溝通並充分獲得秦孝公的全力支持。接著開始進行第二步計畫,也就是「徙木立信」:在國都的南門外豎立一根三丈高的木頭,只要把木頭扛到北門,就有十金打賞。不過卻沒人出面扛木頭,衛鞅把賞金提高到五十金後,終於有人願意試試看,最後也得到了五十金。
「徙木立信」的目的,是為了建立民眾與政府之間的信任關係,為接下來的一連串改革進行鋪路。改革的重點則是要讓民眾覺得對他有利,而不是增加民眾負擔,因此當衛鞅頒布法律,制定連坐、重農抑商、依軍功行賞爵位時,秦國百姓是願意配合的,因為對百姓而言,這些改革帶給他們更多利益而不是剝削。
衛鞅總共進行兩次變法,秦國在二十年內,變成強國,嚴重威脅東方六國,也讓魏惠王懊惱不已。衛鞅被封於商地,又稱為商君;但他沒有計算到舊勢力的反撲,秦孝公去世後,他被指為謀反,只好逃亡,要住宿客棧時,因店家要求他出示身分並登記,否則無法留宿時,他苦笑說自己「做法自縛」。
雖然他個人的命運是失敗的,但他的變法改革是成功的,他的成功經驗,至今仍值得借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