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電影界應變不景氣措施包括:中影提供五千萬相對資金,願與獨立製片合作(計有高達《竹劍少年》、王菊金《南京的基督》);交通銀行用兩千萬元為貸款基金,每年最高融資可到達一千萬元;廣電處成立「順風一號」專案,掃盪非法錄影帶及第四台;中央抒解國片壓力,將娛樂稅從百分之十二減為百分之六;立法院三讀通過「電影法」,取消原來的電檢法,將電影升格為文化事業。
■瓊瑤《昨夜之燈》票房慘敗,其巨星公司解散,瓊瑤時代正式結束。
■商業電影以朱延平/許不了公式《四傻害羞》噱頭組合(《一九三八大奇案》、《美人圖》),及港產鬧劇(《五福星》、《最佳拍檔大顯神通》)取得先機。
■台灣新電影轉捩一年,中影總經理明驥推動小成本的年輕導演電影如《兒子的大玩偶》、《海灘的一天》,為新導演打下基礎。有心製片張華坤製作《風櫃來的人》、《小畢的故事》、《油麻菜仔》,成績可觀。但《兒子的大玩偶》第三段〈蘋果的滋味〉因黑函密告「內容不妥」而被迫遭文工會與中影內容修剪,引發輿論反彈,發生「削蘋果事件」。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