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飯吃的小男孩
在國小、國中上學的時候,中午帶便當或吃營養午餐,幾乎是很日常的事情,但有人就是沒東西吃。圖/傳影互動非報系
文/廖之韻 沒有飯吃的小男孩
在國小、國中上學的時候,中午帶便當或吃營養午餐,幾乎是很日常的事情,但有人就是沒東西吃。史丹利就是這樣一個小學四年級的男孩。每天中午,同學打開各式各樣由家裡帶來的便當,他只能猛吞口水,或是喝白開水解飢。
雖然史丹利老是全身髒兮兮,又沒有便當吃,但他在班上是個孩子王,擁有豐富的想像力與創造力,不僅會說故事、跳舞、唱歌,還能用化學課教的東西製作小小的噴泉,送給他最喜歡的女老師。
同學們喜歡他,紛紛把自己的便當分給他,和他一起享用。然而,在學校裡,沒有便當吃的除了史丹利,還有一位教印度文的威瑪老師。留著大鬍子又胖胖的威瑪老師,是個嘴饞的傢伙,不僅要大家分便當給他吃,還會趁四下無人時,偷吃別人的便當。
威瑪老師盯上了史丹利。他不讓史丹利吃同學的便當,可是自己卻吃得很痛快。同學們因此想了個辦法,每天更換吃便當的地點,但卻告訴威瑪老師錯誤的地方。直到有一天,威瑪老師終於找到這些他眼中不受教又頑皮的孩子時,他的矛頭卻只針對史丹利一個人,威脅他沒有便當就不准來學校。
消失了好幾天後,當史丹利提著豪華便當來上學,並且主動分給威瑪老師時,威瑪老師終於因羞愧而辭職離去。
天真樂觀看待一切
不管對於史丹利、同學、威瑪老師,甚至於觀影的我們而言,史丹利的豪華便當盒是個大驚喜,雖然遲至最後才發現,父母雙亡的史丹利,他寄居的叔叔家就是開餐廳的,但叔叔對待他如同印度很多被剝削的童工一樣,動輒打罵、居住環境惡劣,甚至有一餐沒一餐的。最後是餐廳廚工發現史丹利沒有午餐吃,才將餐廳的剩菜偷偷留下來給他帶便當。
史丹利的問題,應是很多印度兒童(童工)面臨到的遭遇,但導演採用一名四年級孩子,天真樂觀的雙眼來看待發生的一切,不流於濫情的同情,從生活中最平凡的午餐便當盒之「爭奪戰」,來處理大人與小孩、威權與欺壓等等的問題,用寶萊塢的繽紛風格顯現悲慘的一面,充分展現了印度人擅於說故事的一面。
令人納悶的是,威瑪老師明明是個有一般收入的大人,理當可以解決自己的溫飽問題,為何還要搶食同事和學生的便當?但轉念一想,是不是可以假設威瑪老師在兒時,也如史丹利般是個沒有午餐盒的孩子呢?雖然他長大後,有著世人看來正常的職業和生活,但始終無法脫離兒時的陰影,也因此特別注意史丹利。
影片沒有刻意交待這一點,卻讓人不禁如此好奇猜想。尤其史丹利最後將便當分給威瑪老師時,從原本的對立到和解,以一個小孩的方式原諒了大人,卻令大人汗顏,讓觀者觸動了內心的慈悲柔軟。
沒有父母且被叔叔虐待的史丹利,有情義相挺的同學們、理解並鼓勵他的作文老師、用奇特方式關心他的廚工、肯定他舞蹈才能的音樂劇編,因此織就了他的世界。
世間事無法盡如人意,但也要努力過好每一天。也許,就像他的豪華便當盒一樣,沒有人知道哪一天會有什麼驚喜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