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是一種有三條腿、兩個耳朵的青銅器,可做多種用途,比如烹飪、煎茶、焚香等等;又相傳夏禹鑄九鼎作傳國之寶,所以改朝換代、去舊更新也稱為「鼎革」。
由於「鼎」的外形厚重,因此重大有力的物體往往用「鼎力相助」、「一言九鼎」來形容,如:「有了善心人士的『鼎力相助』,教育資源貧乏的孩童終於獲得學習電腦的機會。」
若涉及三方面對立的形勢,則慣用「鼎立」、「鼎足」、「鼎峙」,如:「魏、蜀、吳時代,孔明於〈隆中對〉提出『分地而治』的三分策略,魯肅的〈榻上對〉也喚起孫權的『鼎立』意識。」
現在也有人將「鼎立」用於多頭勢力的均衡,其實是不了解「鼎足為三」的本意。
無論如何,「鼎力」指大力,而「鼎立」則是三者對立,兩者不可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