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把記述事實、功德等文字鑄成或刻在器物、墓碑上叫「銘」,常見者如墓志銘、鐘鼎銘、碑碣銘等。而鑄刻或模印在磚頭上的銘文,則極為罕見,現今仍可見者,如南京明城牆的城磚和西安兵馬俑地磚。
南京明城牆,是大陸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古城牆之一,初來乍到的人,無不為它那恢弘無比的磅礡氣勢,與固若金湯的建築品質所折服。研究發現,南京明城牆之所以能保存至今,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當時所採行的工程安全品質責任制。
據載,朱元璋定都南京後,聽取謀士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決定大修城牆。按當時的規畫設計,修城牆需要數億塊的磚頭,廣及江蘇、安徽、江西、湖南、湖北五省成千上萬個磚窯。為保證這些磚頭的品質,朱元璋下令將築城磚頭所涉及的府、州、縣、總甲、甲首、小甲、製磚人夫、窯匠等五至六級責任人的名字統統燒製在上面,如:「臨江府提調官總磨李好正司吏宋征 新喻縣提調官知縣李公讓司吏簡澄 總甲崔恭 甲首陽原章 小甲周桂 窯匠丁文茂 造磚人夫陽原章」,最多的銘文近二百字。驗收時對不合格的城磚追究相關人的責任,甚至殺頭。正是這種嚴酷的責任制,才使得明城牆歷經戰火兵燹,至今基本完好。
另外,在領略西安兵馬俑神奇的魅力後,發現強大無比的秦王朝倒了,那些見證了秦帝國輝煌的兵馬俑也殘損不全,但給它們排兵布陣的地磚卻完好無損。
據檢測,二千二百多年前鋪地磚的耐用程度,不亞於今天的水泥磚,這讓人感到驚訝不已,其祕密何在?研究發現,每塊鋪地磚的側面也都刻有製作者的姓名,誰的磚是豆腐渣,對整個工程質量造成不良影響,一旦查出格殺勿論。這種嚴峻的管理制度,與明城磚的作法如出一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