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媒體報導大學甄選申請入學成績有高中生造假,而甄選所準備的資料,有許多是靠補習班或是他人的協助來完成;某種程度來說,筆者身為大學教師,面對書面審查與口試,也漸漸無法判斷到底哪些才是真的。
最近我在思考,到底我們系要培養怎麼樣的畢業生。雖然學校訂有核心能力和基本素養的指標,但我們做得到嗎?如何做?許多校友告訴我:「學校教授的知識和工具,到了職場根本沒有用處。」那麼我們得重新思考教育的內容。現在的社會分工細密,每項工作都需要專業(profession),那麼培養專業工作者(professional)不就成了。
我自己是合格的專業工作者嗎?高技能不等於高操守,如果不能從小有好的品格與操守,大學有再多的專業訓練也是枉然。真正的專業工作者,即使碰到沒處理過的狀況,都能冷靜找出問題,然後有創意地解決,對生活充滿熱情,不會抱怨工作。就像司機,把旅客安全送到目的地;清潔隊員保持市容環境清潔;種田的農夫等,他們也都是專業工作者,並不會看輕自己的職業。
大學應該是培養專業工作者的搖籃,孕育出的人才具有高操守,如此才不會有醫生不遵守醫學倫理、司法官違法、學術界爆發公費私用、工程偷工減料等重大負面事件。
最近我開始在創意思解課程中融入DFC(Design for Change)的意涵,DFC的精神代表感受、想像、實踐、分享等四個階段。
我讓同學們自己選擇蜜蜂實踐族(三到六人的團隊)或是蝴蝶賞玩族(自己),接著找出創意來挑戰自我,有一些成果後,以競賽的方式進行發表和報告,同學們都玩得不亦樂乎,我很希望他們將來在職場上都是真正的專業工作者,那麼社會應該會更好才是。
廖慶榮(台中市/大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