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誕生
幸我平生尚無愧色,汝等在世,家庭骨肉,當處處留將來相見地也。——《卷七‧如是我聞一》
讀懂名句
幸好我生平對於任何人都沒有愧疚,你們活著的時候,對家裡的至親骨肉,要時時處處想著給將來的相見留個退路啊。
名句故事
本篇名句是紀昀的母親在臨死之前所說的。當時是乾隆十五年四月,紀昀二十七歲,才有功名不久,而紀昀的父親則一手將家道漸衰的紀府重新振作起來,因此他的母親張氏,被累贈至一品夫人。
或許是因為經歷過紀氏家族的興衰,讓張氏有著寬厚的智慧,因此期待子孫能處處為人設想。而紀昀的父親更是說,如果人常想到死亡環伺,一定會對所有爭強好勝的行徑感到索然無味;倘若人可以考慮到自己隨時將死,一定會對自己的行為知所戒懼;可惜,人能夠去探索天地四方的一切,卻常常與眼前的事物失之交臂呀!
「將來相見地」,即死後相見之處,民間有死後人都會在「泰山廟」重聚之說。既然每個人到最後都要面對死亡,死後大家都還會再見面,所以本句名言就是奉勸大家為人處事要寬厚,留給他人的好,也等於就是留給自己的好。
新說名句
在敦厚家風的影響下,紀昀深諳「處處有餘」的做人道理。他提及獻縣縣令要向地府預支下一輩子的祿運,這就是做得太過了。紀昀主張,過分奢侈或過分節儉都會招致不幸,例如有權勢的人太過奢侈就會貪婪,富有的人過於節儉就會流於刻薄,因此「凡事留其有餘,則召福之道也」(〈如是我聞四〉),亦即凡事多為他人著想,才是累積福分的方法。
換句話說,不論處於什麼境地,只要太過,就有可能反彈回來,反而為自己帶來麻煩。例如紀昀很氣自己被辭職的廚子欺負,後來讀了同僚劉景南寫了一首詩,說道:「留取他年相見地,臨階唯歎兩三聲。」(〈灤陽續錄一〉)意思是大家好聚好散,對著階梯歎口氣就好,毋需惡言相向,留著大家將來見面的餘地。紀昀再三反覆吟誦後,心裡的怒氣也就煙消雲散了。
宋朝法演禪師「法演四戒」的頭兩戒就是:「勢不可使盡,福不可受盡。」凡事給自己留點餘地,豐厚自己的福田;給別人留點餘地,豐厚我們的人脈存摺,以備他日的不時之需。我們需要的就是這種氣度。(商周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