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觀閎綜合外電報導】為紀念比哈爾省建立一百周年,印度信託公司斥資二千萬美元(約新台幣六億元),將在印度東部比哈爾邦(Bihar)北部仿建柬埔寨吳哥窟,占地約十六公頃,比吳哥窟規模更大,不僅是該省的標誌建築,也是世界最大的印度教寺廟,日前在恒河岸舉行奠基儀式,預計十年竣工。
西元十二世紀中期,篤信印度教的真臘國王蘇耶跋摩二世定都吳哥,婆羅門主祭司地婆訶羅(Divakara)為國王設計了這座國廟吳哥窟,歷時三十年建成,供奉毗濕奴(Vishnu),名為「毗濕奴神殿」。
建築體呈現印度教的宇宙論,中心最大的主塔象徵須彌山—印度神話世界的中心,四座環繞的寶塔則象徵須彌山峰。三層長方形的迴廊依序推出,迴廊內側牆面是畫廊,以描繪印度史詩的巨型浮雕裝飾,外側則是石柱與雙層屋簷的廊頂,使重疊的透視感構造出空間深度和建築物的宏偉,是吳哥建築藝術的重要特色。
十三世紀時,真臘國王闍耶跋摩七世尊奉大乘佛教為國教,吳哥窟在十四世紀中葉成為大乘佛教寺。十五世紀初,信奉上座部佛教的暹羅(今泰國)入侵吳哥後,吳哥寺變為上座部佛寺,延續至今。一四三一年,暹羅破真臘國都吳哥,真臘遷都金邊,次年,吳哥窟被高棉人遺棄,森林逐漸覆蓋漫無人煙的吳哥。
十九世紀,法國探險家亨利‧穆奧在他的中南半島遊記寫道:「此地廟宇之宏偉,只有所羅門王建造的神殿可以媲美,遠勝古希臘、羅馬遺留的一切。」因而興起歐洲冒險家朝聖吳哥的熱潮。
吳哥古蹟群占地四百平方公里,包括九至十五世紀歷代高棉王朝所建的都城和寺廟,如吳哥窟、吳哥城、巴戎寺、女王宮等,上世紀末名列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其中,保存最好的吳哥窟,被登錄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是世上最大的宗教建築體,被視為高棉建築藝術最輝煌的不朽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