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仿吳哥窟 建世界最大印度廟

觀閎 |2012.04.19
914觀看次
字級

【人間社記者觀閎綜合外電報導】為紀念比哈爾省建立一百周年,印度信託公司斥資二千萬美元(約新台幣六億元),將在印度東部比哈爾邦(Bihar)北部仿建柬埔寨吳哥窟,占地約十六公頃,比吳哥窟規模更大,不僅是該省的標誌建築,也是世界最大的印度教寺廟,日前在恒河岸舉行奠基儀式,預計十年竣工。

西元十二世紀中期,篤信印度教的真臘國王蘇耶跋摩二世定都吳哥,婆羅門主祭司地婆訶羅(Divakara)為國王設計了這座國廟吳哥窟,歷時三十年建成,供奉毗濕奴(Vishnu),名為「毗濕奴神殿」。

建築體呈現印度教的宇宙論,中心最大的主塔象徵須彌山—印度神話世界的中心,四座環繞的寶塔則象徵須彌山峰。三層長方形的迴廊依序推出,迴廊內側牆面是畫廊,以描繪印度史詩的巨型浮雕裝飾,外側則是石柱與雙層屋簷的廊頂,使重疊的透視感構造出空間深度和建築物的宏偉,是吳哥建築藝術的重要特色。

十三世紀時,真臘國王闍耶跋摩七世尊奉大乘佛教為國教,吳哥窟在十四世紀中葉成為大乘佛教寺。十五世紀初,信奉上座部佛教的暹羅(今泰國)入侵吳哥後,吳哥寺變為上座部佛寺,延續至今。一四三一年,暹羅破真臘國都吳哥,真臘遷都金邊,次年,吳哥窟被高棉人遺棄,森林逐漸覆蓋漫無人煙的吳哥。

十九世紀,法國探險家亨利‧穆奧在他的中南半島遊記寫道:「此地廟宇之宏偉,只有所羅門王建造的神殿可以媲美,遠勝古希臘、羅馬遺留的一切。」因而興起歐洲冒險家朝聖吳哥的熱潮。

吳哥古蹟群占地四百平方公里,包括九至十五世紀歷代高棉王朝所建的都城和寺廟,如吳哥窟、吳哥城、巴戎寺、女王宮等,上世紀末名列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其中,保存最好的吳哥窟,被登錄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是世上最大的宗教建築體,被視為高棉建築藝術最輝煌的不朽傑作。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