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生活學-- 有效行銷、結合資源 豆導借鑑好萊塢

郭士榛 |2012.04.16
754觀看次
字級

【記者郭士榛專題報導】近幾年台灣電影工業起飛,接連數部國片創佳績,其中國內知名導演「豆導」——鈕承澤自導自演的電影《艋舺》、《愛》,都以破億票房在電影文創事業中寫下傲人產值,豆導也被視為台灣電影工業復興的啟發人之一。豆導認為,台灣電影工業現在只是起步,仍須努力。

談到「文化創意產業」、「城市行銷」,他說這些都只是「新名詞」;他九歲開始拍片、十八歲確認自己這輩子都會是電影人,鈕承澤說:「拍電影重視內容才有意義。想辦法拍出好看的電影,也期待一部部好看的電影讓世界更美好。」

鈕承澤經歷過台灣電影輝煌期,也身歷陰霾年代,他表示,不論電影時代如何更替,他早已明確知道自己人生的方向,很長一段時間他都在等待、思考、反省。

鈕承澤說,他看到好萊塢電影的成熟市場,不禁思考,為什麼他們的演員如此有尊嚴,自己卻窮到無法靠這個工作養活自己?十八歲時鈕承澤領悟,好萊塢電影發達,因為他們有市場,而台灣當時只有一千八百萬人。

首重生活、態度、流暢度

鈕承澤表示,電影故事最重要的是在其中看到生活、看到製作態度,有流暢劇情,可讓觀眾跟著哭、跟著笑。鈕承澤決定拍有內容的商業片,並成為自編、自導、自演全才的電影工作者。

他懷抱這樣的信念不放棄,經過多年努力,透過拍攝電視劇累積經驗擴充事業,夢想在二○○八年開始轉變,他導演的電影《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獲金馬獎「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

鈕承澤了解,要重建台灣電影工業,要用工業化的態度拍片,他成立「紅豆製作股份有限公司」,拍攝前先和發行端溝通,做基礎票房的估計,然後試圖創造明星,拍攝前想好行銷步驟策略,安排很好的檔期。

非城市行銷 是生命分享

豆導表示,《艋舺》、《愛》,是透過經驗累積、有效行銷、資源結合創造的例子,這些經驗可累積、傳播、分享、發揚。兩部電影票房破億的好成績,沒有讓豆導忘了初心,他表示,雖已走出陰霾,重拾觀眾觀賞國片的信心,但電影工業的重建不是靠賣幾部片子就能成功。他說,吸引資金、人才引進、擴大市場,希望透過合拍形式,製作兩岸都可接受的電影。

《愛》是豆導夢想的開端,他指出,兩岸同文同種,應有些故事可以激起兩岸火花。他說:「台灣電影工業若要重建,需更多作者、明星、人才和資金,兩岸有良好互動、交流。與大陸廣大市場、人才、資金連接,可以期待『東方好萊塢』,或是『華語電影國度』降臨,將我們的文化和世界分享。」

《艋舺》讓萬華再受重視,《愛》緊密連結台北和北京,鈕承澤說:「電影創作者不用行銷城市,只要拍出好看的電影。」他不否認,公資源要吸引人潮,電影是最好的媒介影視產品;二○○四年他拍《求婚事務所》後,有許多日本朋友拜訪他。豆導確定,拍電影不是為了城市行銷,而是為了和世界分享生命的感受。

小檔案
鈕承澤
國光藝校影劇科畢業,祖籍北京,滿族,原姓鈕祜祿氏,一九六六年生於台北,九歲參與電影拍攝,不乏經典電影,如《小畢的故事》、《風櫃來的人》、《徵婚啟事》等片;除了參與電影,也跨足電視、主持、舞台劇。

鈕承澤二○○○年開始擔任導演,二○○二年創立紅豆製作股份有限公司,拍攝多部戲劇,包括《吐司男之吻》、《來我家吧》、《求婚事務所》、《花樣少年少女》、《我在墾丁天氣晴》、《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等。

鈕承澤二○○八年以《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獲金馬獎「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同年以《我在墾丁天氣晴》入圍第四十三屆金鐘獎戲劇節目導演獎;二○一○年自導自演《艋舺》,獲夏威夷影展最佳亞洲電影獎。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