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宇宙真相,身心才能清淨自在。
四念處又稱四念住,是將心念繫著於「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四個法門上,防止雜念妄想生起,以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
在我們的思想、觀念裡,總以為肉體是實在的,因此為它滋養、妝扮,「觀身不淨」就是在破除我們對身體的執著,了解色身的虛幻不實,追求真實不滅的法身慧命。「觀受是苦」讓我們明白人生苦多於樂,但我們卻無明造作,製造更多的痛苦,不知道自求多福,利益他人。「觀心無常」是覺觀心念如瀑布湍流,念念不停,瞬間即逝,我們卻不小心加以攝護,任意讓它在生死海中浮沉生滅。「觀法無我」是覺知世間的萬法變化無常,沒有一法是一成不變的,如果執持有我,痛苦就接踵而至。能以四念處的法門認識宇宙的真相,我們的身心才能清淨自在。
四念處是三十七道品中的一科,乃原始經典所說之修行法門,又作四念住、四意止、四止念、四念、身受心法,即以自相、共相,觀身不淨、受是苦、心無常、法無我,以次第對治淨、樂、常、我等四顛倒之觀法。
念,含有慧觀之義;處(住),即於身、受、心、法四境,生起不淨、苦等觀慧時,其念能止住於其處。
據《俱舍論》卷二十三載,修習四念處之法,係以自相、共相,依次觀照身、受、心、法四境。自相,乃四境各別之自性;如身之自性,為四大種所造之色;共相,則為諸法共通之性,即一切法皆具有非常、苦、空、非我等之性。
四念處即:
一、身念住,又作身念處。即觀身之自相為不淨,同時觀身之非常、苦、空、非我等共相,以對治淨顛倒。
二、受念住,又作受念處。即觀於欣求樂受中反生苦之原由,並觀苦、空等共相,以對治樂顛倒。
三、心念住,又作心念處。即觀能求心之生滅無常,並觀其共相,以對治常顛倒。
四、法念住,又作法念處。即觀一切法皆依因緣而生,無有自性,並觀其共相,以對治我顛倒。
四念住之體皆各有三種,稱為三念住。即:
一、自性念住,又作性念處。以能觀察身、受、心、法之聞、思、修等三慧為體。
二、相雜念住,又作共念處。以與慧同時存在之心、心所(精神作用)等為體。
三、所緣念住,又作緣念處。以慧所緣之對象,即身、受、心、法等四境為體。
四念住之觀法,可分為別相、總相二種。即:
一、別相念住,為四念住之各別觀法。
二、總相念住,為總合四念住之觀法。
又四念住中之前三境為雜緣,第四法念住則通於雜緣與不雜緣。唯觀法念住者,稱為不雜緣;於身、受、心、法等,或觀二境、三境之合緣,或總觀四境之合緣,則稱為雜緣。若修習雜緣法念住,可入四善根位。
此外,《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十,舉出四念住依次趣入四諦之說,即由身念住趣入苦諦,由受念住趣入集諦,由心念住趣入滅諦,由法念住趣入道諦。
佛陀將入滅時,阿難尊者問佛:「佛滅度後,我等依何法住?」佛答:「若現在,若滅後,應依止四念處,餘不依止。」修習四念處沒有時空的限制,正念覺觀如法而行,二六時中,不論行住坐臥皆可修習,如《佛遺教經》云:「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有朝一日煩惱無明斷盡,究竟成就,並發無上悲願,廣度十方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