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蘇梅DIY圖/楊慧玉
過了賞梅的花季,等待的就是梅子的百種滋味。
梅子的那股酸勁,從「望梅止渴」一詞便能領略;而梅子的清香味,就如同梅花暗香浮動,能引人入勝。於是,人們想方設法地去澀、浸糖、添味,只為平衡過多的酸,勾引出雅致的芬芳。
一棵梅樹的長成,從小苗到可以採收,要五、六年之久,似乎不太符
合投資報酬率;但長成後,每年十二月底到一月,為期一個月的梅花觀賞期;從三月底到五月中旬又可採收梅子,栽種梅樹,除了賞心悅目外,又似乎頗具經濟效益。
不違梅花堅忍的形象,梅樹的病蟲害並不多,因此農民在管理上也頗為輕鬆。但要真說輕鬆也不盡然,偏好冷涼氣候的梅樹,多種於山區,梅農要在陡峭的山坡間照料果園,自是費力;尤其在採收梅子的季節,要在陡坡中站穩、一顆顆採集,應是梅農最辛苦之處。
在南投縣信義鄉,凡是有種植梅樹的農家,無論是脆梅、茶梅、紫蘇梅……,或是將之入菜,家家都能詮釋出獨特的好味道。
梅農說,信義鄉所種的品種多數是「大青梅」,果肉較厚,醃製後吃起來較有口感。而不同熟度的梅子製做的成品也有不同,五、六分熟度的適合做脆梅;七、八分熟度的適合做Q梅;到了九分熟,則成了黃熟梅,梅肉較軟,但果香濃郁,此時以泡製為宜,適合做梅酒與梅醋。
醃製後的梅子除了直接食用外,所做成的梅醬、梅汁更是精華所在,也是增添飲食風味的法寶,可以拌山藥、入沙拉、醃菜心……。而梅子同時也有助於體內酸鹼平衡,引入菜餚,不但養生,還能取代多餘的調味,突顯出食材的原味,無怪乎被視為調味聖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