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與圖/溫逸
學工業設計的陳昭中,二○○八年以作品「奇幻之翼」得到設計界的「奧斯卡獎」德國IF產品設計類大獎。得獎後他卻一步一步,從都市走到鄉間,從拿滑鼠變成拿鋤頭,終於從農事中發現尋訪已久的生命源頭。
第一次看到陳昭中,整個人瘦瘦黑黑,頭髮披肩,戴著斯文眼鏡,身穿橘色夾克,脖子上綁著一條毛巾,腳上穿了雙大大的長統黑膠雨鞋,一副莊稼漢的打扮。個性內向,講話有些靦腆,曾得過設計界的奧斯卡獎德國IF大獎(見右圖)的他,少了農夫壯碩體格,多了幾許設計師不服輸的氣質,但是別懷疑,他現在是個不折不扣的快樂農夫。
生命周期短暫
產品惡性循環
剛過而立之年的陳昭中是東海大學工業設計系畢業,畢業後往產品設計界發展,將所學工業設計用在產品設計上。能夠學以致用,和許多人分享自己設計出來的產品,他感到十分充實,「這些人我都不認識,但他們用我設計出來的東西,是一種很奇妙的感覺。」
然而,設計出來的東西雖然好用,卻不經典,「很羨慕世界上有名的設計家,設計出來的東西可以一百年歷久不衰。」昭中說:「好的東西要考慮製程、材料、工法、環境,不是那麼容易,如果有一天自己的作品也能像大師的作品一樣收藏在博物館就好了。」
盡管胸懷理想,回到現實生活,面對的大環境還是功利的,加上社會變遷快速,很多設計出來的產品,講究的是刺激消費,來得快去得也快,「新型的產品還沒下市,另一種新型的產品已經在市場上推出了,變化之快,想要慢工出細活,談何容易!」
在這段產品設計的職場階段,他發現,消費市場的產品更新速度快,一些尚未銷售出去的產品只好當垃圾丟掉或是燒掉,對地球汙染十分嚴重。雖然有些東西可以回收,但畢竟是少數,那麼多被遺棄的東西很難回收再利用。在這種情形之下「重製是最快的,重製讓工業體系可以非常快速的轉動,不停的運轉,繼續惡性循環!」他說。
八八水災破壞
自己能做什麼
二○○九年台灣發生八八水災,讓陳昭中對環境有了不一樣的感受,體認到大自然無遠弗屆的力量,隨時可能會對人類生存的地球進行反撲!
就像許多從南部到台北工作的年輕人,出生於台南的陳昭中,見到水災重創南部,只能隔空關心,第一時間知道自己的家沒有受到影響,鬆了一口氣,災變發生兩星期後,趁著假日回家鄉探望。這一回去,被眼前怵目驚心的景象所驚嚇,感覺家鄉像是戰後遺址,斷牆殘壁上的水痕足足有一個人高。當時是夏季八月天,災區臭味沖天,積水久久不退,怎是一個慘字可以形容。
帶著震撼的記憶回到台北,看看自己手邊正在進行的豪宅設計工作,「在華麗外表的背後,有多少破壞、汙染,心知肚明,大自然總有反撲的一天,收手吧,總有可以減少汙染的工作可做吧?」昭中心裡這樣想著。
毅然決然離職
為土地而創作
經過三個月的思考,他毅然決然辭掉工作,在網路上找到幸福農莊推廣自然農法的訊息,他上了兩個月的課,學習自然農法,看前輩對這片土地的關愛和奉獻,倘佯在自然農法農田的美麗中,「感覺超棒!」陳昭中說,父親對於他一手栽培的兒子突如其來的決定,一開始實在無法接受,特地北上到農田裡看兒子到底在做些什麼,最後,陳昭中說服父親,讓老人家跟著他下田插秧,父親說:「我這輩子還從來沒有下田插過秧,第一次就獻給兒子,在兒子的田,跟兒子一起做農。」愉快之情溢於言表。
現在農閒之餘,陳昭中還重拾對設計的熱情,和過去不同的是,他設計了個放農事雨鞋的鞋架,而且是就地取材。工藝作品未必大量生產,但在大自然的環境下創作,是一種享受,可以和作品很自然對話,作品也會引導想法。一來一往間,鞋架已從第一代到第二代,小小一個一公尺寬的鞋架可以放二十雙鞋子,未來他還要繼續改良做第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