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觀珣綜合外電報導】記述唐代高僧玄奘大師生平事蹟的文獻《玄奘傳》,宋代的回鶻文譯本,上世紀在新疆出土後,散落海內外。目前,大陸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正著手研究,並協調研擬複製此孤本,以恢復其對佛教歷史與古代語文研究的重要價值。
西元九世紀中期,回鶻人在新疆吐魯番盆地定居,在突厥汗國的廢墟,建立回鶻王朝。回鶻人早期使用突厥文,後採用粟特文字母,修改後用以拼寫回鶻語,稱之為回鶻文,是古代維吾爾族使用的文字之一。
高昌回鶻王國時期,用回鶻文翻譯大量佛教典籍,甘肅敦煌藏經洞、新疆吐魯番等地曾出土大量回鶻文文獻,包括宗教文獻、社會經濟文書和文學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簡稱《玄奘傳》)、《金光明最勝王經》(現藏俄國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聖彼德堡分所)等。
《玄奘傳》是玄奘大師弟子慧立記述其師生平及西行取經歷程的文獻,由宋代勝光法師翻譯成回鶻文,上世紀在新疆出土。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張志清說,回鶻文版《玄奘傳》命運多舛,如今國家圖書館僅藏有原本的一半,是一九三○年代從新疆馬幫處收集而來;另一半則被德國人收走,之後,又流落歐洲多國。如今,該書散落於中、法、德、俄等國。
目前,北京國家圖書館正積極協調相關國家,希望此回鶻文版《玄奘傳》孤本完整匯集,並使用原紙質—新疆維吾爾族桑皮紙重新複製,以恢復其對宗教歷史與吾爾族古代語文衍化研究的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