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除了按摩、街頭賣藝,視障者還能做些什麼?去年十月三十一日,政府開放明眼人按摩,衝擊視障者的就業環境。為了創造新的職業,愛盲基金會董事長謝邦俊與其他專業經理人創辦了「黑暗對話工作坊」,由十六名視障者擔任培訓師,協助企業挖掘盲點。
黑暗對話工作坊源自一九八八年德國的「對話社會企業」,是企業的人力資源發展訓練工具,目前已遍及全球三十個國家、一百六十個城市,更有超過六百五十萬人次參與。亞洲的據點就包括首爾、東京、新加坡、曼谷、香港、上海以及台北。
「黑暗對話」至今已在全球為失明人士創造了超過五千個就業機會,獲得穩定的工作及收入;此外,不少企業高層體驗後,更樂意僱用視障者,也間接創造了數以萬計的其他就業機會。
根據內部政府「身心障礙者福利統計」,去年我國視覺障礙者為五萬六千三百七十三人。謝邦俊透露,其中僅有三成視障者投入職場。謝邦俊直言,過去三十多年來,在啟明教育系統訓練下,視障者唯一的謀生技能就是「按摩」;而今從社會福利的角度,必須更積極地為視障者創造新職種。
「視障者比明眼人高明的地方,就是看不到!」謝邦俊分析,明眼人在黑暗中會失去方向感;反觀視障者,經過定向訓練,對黑暗的環境較熟悉,再加上失去視覺後,其他感官能力更加敏銳,光是憑說話的聲音,就能辨別細微的動作。
包括Yahoo!奇摩、宏達電、瑞士銀行等企業,都已經體會過「黑暗對話」。每一梯次的黑暗對話大約十五到三十人,會先待在「光房」準備,學習如怎麼使用白手杖;包括眼鏡,以及任何會發出聲響、發光的東西都不能帶,因為在黑暗中,那些都是「身外之物」。
進入不見五指的「暗房」後,團隊必須分組遊戲,考驗默契、指揮和執行力。透過黑暗對話,企業可以發現「代理人制度」的重要性。
謝邦俊表示,「弱勢」是源自心理,而非生理,只要改變環境,弱勢也可能轉為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