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一股教育革新潮流在中國興起。各地廢科舉、辦學堂,中國的教育人員喊出了「教育救國」口號。在中國教育歷史上的這次重大變革中,中國第一本真正意義上的教科書在無錫誕生──無錫人周偉曾給《江蘇探秘》報料,說他藏有一本《民國元年第一版全國適用教材》,編者華國銓是無錫人。據他了解,全國第一套小學教科書也是由無錫人編寫的。
教育史專家指出,「教科書」一詞,真正出現始於一八七六年,當年西方基督教會為編寫新式教科書,專門組織成立了「學堂教科書委員會」,「教科書」一詞由此而來。
一九一二年教科書現身錫城
周偉的教科書,全名叫《民國適用高等小學國文課本》。該書呈土黃色,書上註明「中華民國元年七月改正第一版」,編輯者是「金匱華國銓」,而「金匱」即為當時的「無錫縣」。
據查,華國銓是一八九六年的秀才,曾留學日本弘文學院師範科,據說與魯迅是校友,他回國後曾擔任無錫縣一工業學校校長。
這本高等小學課本第二冊涉及的內容廣泛,編排體例和現在的教科書完全不同。全書一共三十六課,依次分為女權、微生物、紅十字會、巴黎油畫、鐵路、尊權等課題,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歷史、藝術、軍事等多方面內容。「簡直就是一本百科全書!」周偉介紹道。
書中的第二課便論及「教育」的重要性。編者寫道,立國需要政治實業,但教育「實為政治實業之基」。而中國舊時教育的宗旨重個人而輕社會,且從事教育的多是私塾而「鮮有學校」,這樣的教育狀況不利於國家。編者表示:「當今政治變革之際」,也實為教育振興之時,因此應積極促進教育之普及。
較為難得的是,該書〈女學〉一課中還抨擊了「重男輕女」的思想。文章說道,中國向來重男輕女,說男兒可讀書而女子則不必,這其實是個極大的錯誤。殊不知今日之女即為將來之母親,女子不學,不僅將來不善管理家務,對後代的家庭教育也不利。文章中還表示,英美等國的民眾以「強毅善自治」著稱於世,關鍵便在於他們有一個好母親。
綜觀整本教科書,不僅有普及教育、開展女學的呼籲,也有帝國主義殖民政策、英人吞併西藏等知識的介紹,課本還涉及微生物、蒸汽機發明等科學技術,內容之廣泛令人吃驚。
唯一遺憾的是,這本教科書文體都是文言文,但較之傳統的《三字經》之類,已是巨大進步。
國人編寫教科書的開始
專家介紹,周偉收藏的這本《民國適用高等小學國文課本》,可謂中國早期教科書中的一個珍貴版本。而之所以稱為「早期」,是因「教科書」作為一個名詞真正出現,在中國也僅僅有百餘年的歷史。
中國舊時的教育採用私塾形式,所用教材是以《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為主的蒙學讀本,以及諸如《千家詩》、《神童詩》、《龍文鞭影》、《幼學瓊林》、《幼學雜字》、《女兒經》、《女二十四孝圖說》等知識面窄、內容陳舊的讀物。
而在清朝末年,國力日衰,西方列強讓中國飽受凌辱,一些有識之士深刻認識到,若要重振國威,必須從落後的舊教育制度入手,於是紛紛上書朝廷,要求改革教育制度,廢科舉,興學堂。
中國的教育歷史上少有的重大變革由此而起,提倡新教育一時成了一股無以抗拒的潮流,迅速發展起來。
中國知識分子自此開始了編寫新式教科書的歷史。一八七九年楊少坪輯譯的《英字指南》是最早的一本英語讀本。一八九五年鍾天緯編的《語體文教本》則是最早的一本語體文教科書。一八九七年秋,南洋公學設立外院,相當於小學,師範生陳懋治、杜嗣程、沈慶鴻等曾合編《蒙學課本》。
以上《英字指南》、《語體文教本》、《蒙文課文》等幾種早期教科書的編印出版,只是零星編印類似教科書的讀物,尚不成系統。相比之下,還是文明書局的創辦者俞復、丁寶書等編寫的《蒙學讀本》更為系統、完整,該書編寫完成於一九○四年,是同期最完備的新式教科書,可謂我國第一套小學教科書。(上)